《絕活: 臺中職人圖像》介紹台中二十一位職人,行業形形色色,令人大開眼界,例如粿印,棉被,童玩,漆器,紙箱,燈籠,戲偶,舞獅,非洲鼓等等。
身為半個台中人,對這些一無所知,看了大呼驚奇,以下介紹四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職人。
第一、台灣目前僅存,唯一以「刻製粿印」為業的職人,鄭永斌先生。
雖然從小就看阿嬤做紅龜粿,但沒想過「刻製粿印」其實也是這個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第二、台灣漆藝之父賴高山之子,賴作明先生,沉浸在漆藝中二十幾年後,開始擷取陶器和漆器的兩大民族工藝之長,發展成台灣代表性的技藝:「漆陶」。
第三、徐治平先生本來擁有穩定的鐵飯碗(空軍官校裡的職業軍人),考量未來職涯發展,毅然轉戰當時前景看好的證券業,卻始終覺得空虛。有次和朋友去欣賞非洲鼓團的演奏,「我一聽到鼓聲節奏,整個人瞬間清醒,從頭髮到腳趾頭,每個細胞都忍不住快樂起來!」人生又再次大轉彎,成為台灣製作非洲鼓的先驅。
第四、從賭場大亨到陶藝職人的陳金城先生
位於台中市外埔區的大甲東里,過去曾有半數以上的居民從事陶器生產,因而有「大甲東陶」的盛名。當地產有黏性強、鐵質含量高的黏土,適合做成大型、質地堅硬的陶器,根據文獻,從清代開始就有人在大甲東生產陶器。
民國四十、五十年間,因鄰近清泉岡空軍基地,有不少美軍購買大甲東陶作為個人收藏,或作為回國致贈親友的禮品。之後因大環境改變,大甲東陶逐漸沒落,製陶師傅們或是另謀出路、或選擇退休。
手擠胚陶藝職人陳金成先生,在磨練數年好不容易出師後,卻遭逢大環境的改變而被迫失業,只好來到北投親戚家幫忙看管賭場,沒想到居然成為賭場老大。過了好一陣子這樣的生活,陳金城先生覺得厭倦,選擇重回故鄉,也重拾陶土。
從賭場大亨回歸陶藝職人的陳金城先生,讓我想到《熟手の慢工細活之三:高雄百工之內陸縱貫線&聚落|生活工藝師老手藝|》裡採訪秋意陶的創辦人,陳建智先生。
陳建智先生人生前半場在八大行業工作,是道上兄弟,出入監獄好幾次。最後一次入獄時已接近五十歲,赫然驚覺出獄時就年過半百,難道老了還要過這種生活嗎?下定決心金盆洗手。
在獄中學建築製圖和廣告設計都成績優異,被派到陶藝班學習和製作陶器,練成了大型陶器的拉胚,連老師都嚇了一跳。出獄後,在南投水里蛇窯工作一段時間,遇到住高雄的另一半,決心斷絕過去江湖朋友的往來,來到高雄成立秋意陶工作室。
秋意陶中的「秋」字,來自伴侶的名字;也如同陳建智先生的人生,「進入人生的秋季,重新創作出一道陶土色的風景」。
陶藝可以讓人從賭場回歸,也使人金盆洗手,魅力真是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