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Ⅰ》:以為正確,其實在毀滅孩子的教養觀

一、「犯錯就該反省」這個價值觀,為什麼反而容易造成問題?

作者岡本茂樹 是日本有名的更生專家,他認為寫悔過書、反省等等方式,沒有解決犯罪者內心的根源問題,只是把引爆點延後。

從小沒有被身邊的大人珍惜,長大後也不會珍惜自己,自然也會這樣對身邊的人。

「我們看到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應該感到高興,這是孩子的自我展現,也可看作內心痛苦外顯的結果。面對痛苦,無論是誰都需要向人傾訴、尋求幫助,才能跨越困難繼續往前進。但像和子(書中的犯罪者)這樣的人不會訴苦,他們認為找人訴苦等於承認自己是軟弱無能的人,也等於否認自己的生存意義。
所以遭遇痛苦,和子選擇笑著面對,也就是採取和內心感受相反的行為,於是她的心越來越疲憊。」


想想我們從小被教育成:忍耐壓抑是美德,禁止哭著求救…..細思極恐。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在這個階段的親子關係喪失敞開心房的能力,長大後也無法對他人敞開心房。敞開心房就是向別人展現真實的自己,人際關係是相對的,一個無法對任何人傾吐心事的人是沒有辦法建立健全人際關係的。
看了這句真是怵目驚心。如果孩子沒有在家庭或學校練習建立這樣的能力,長大後該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二、展現孩子氣的能力

不只小孩需要,大人也需要。
能展現孩子氣是有條件的,就是身邊要有接納他的大人。
作者在講座中也會提醒父母:

看到小孩的言行舉止「像個大人」是個警訊

想想在學校,身為導師常提醒學生:「你們是國中生了該長大了」這是不是也在扼殺他們孩子氣的本性呢?但也很無奈的,不得不如此。

三、我學到什麼

我認為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該讀的書,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對教養感興趣的人。
作者反覆強調的,也就是人需要彼此依賴、建立連結才能好好活下去。
但若從小不被鼓勵展現真實情感,壓抑過頭用問題行為的方式呈現,反而又被懲處,
造成更多壓抑的負面情緒。
覺得不被珍惜、不被重視,長大後自己也不會珍惜和重視自己和身邊的人,問題行為只會越來越加劇。

讀完真是怵目驚心:我們的學校教育,親子教育,真的有幫助到孩子嗎?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