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過程由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肇始:讀《聆聽的技術》

一、前言和閱讀本書前的問題

自我分析就是一輩子不斷地積極覺察自己,以及更加覺察自己的無意識動機、心靈中一切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聆聽的藝術》)

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專注的首要意義是能夠傾聽(《愛的藝術》)

「覺察自己」來自於「傾聽自己」;理解他人,來自於「專心傾聽他人的話語和自己的回答」。

此書的第一部分,收錄佛洛姆在沙利文學會的演講(1964);第二部分是與其他學者為美國心理學學生所開的三星期課程內容(1974);最後一大節「精神分析『技術』,或者聆聽的藝術」,則是過世前不久打算將第二部分的內容出版成書的導論(1980)。

本書可看作佛洛姆基於臨床經驗而高度個人化的「批判式治療態度」,而非系統式書寫的「治療技術」。佛洛姆認為每個人都被所屬的社會塑造出某種社會性格,因此治療個人也隱含社會結構的改革。

閱讀本書前我的問題: 1.光是聆聽就足以達到精神治療的「療效」嗎?是否還需要其他「助力」? 2.佛洛姆一再強調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一體的,但社會分析真可用個人分析來「等比例」放大解釋嗎?

二、分析治療中導致病患改變的因素

1.主要問題不在佛洛伊德所言,自我與激情的鬥爭,而在於良性激情與惡行激情的鬥爭。惡性精神官能症是性格結構核心受損的官能症,可能是極端自戀或母親固著。 分析治療的影響是,病患在分析中必須雙軌並行:體驗到自己是一個小孩,同時也是一個成年和負責任的人,正在面對自己的小孩部分。在面對的過程中,他會獲得震撼感、衝突感和變動感。

2.病患是否已經受罪到極點:分析治療師應該幫助病患繼續不快樂而不是鼓舞他,痛苦畢竟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情感。

3.病患多少知道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他真正想要什麼?他尋求分析的目的為何?

4.病患的認真程度

5.病患區分平庸與現實的能力:平庸是指「非真實」

6.病患的生活環境

7.病患的積極參與,愛生命的程度

8.分析師的個性:分析治療是個真理的世界,不能作假;分析師不能感情用事;應該把病患視做戲劇裡的英雄,就連最平庸的人在某個意義下都是極為有趣的

三、精神分析面面觀

1.目標:「認識你自己」 (如果不認識我們賴以行動和下決定的工具,又要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正確地生活和作出反應?) (精神分析不只是治療方法,也是讓自我解放的工具。主要價值在為人格帶來精神層面的轉換,而不是治療症狀)

2.一個人在父母、體質因素和他對父母的反應之間,存在著不間斷的互動。一個小孩到了四、五歲便會有自己的反應,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我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媽媽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的父親或母親,或我們的環境,當然是主要的決定力量,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做過什麼努力,好讓自己不去屈服於這些影響力?

3.個人對心理成長的責任:必須喚起病患自己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沒有人可以透過說話獲得快樂,哪怕說話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分析師詮釋)除非讓一個人在讓自己康復一事上有責任感、參與感和自豪感,否則他不會康復。

4.一個人的成長以變得自由為開端。自由的過程由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肇始。如果一個人不能從父母手中解放自己,如果他沒有越來越感覺自己有權為自己做決定,如果他不覺得自己對父母的願望既沒有害怕也沒有特別藐視,那麼通往獨立之路的門就總會是關的。我會說一個人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問自己:從我對待父母的態度來判斷,我在通往獨立的道路上走到哪裡了?……人和父母發生爭吵常常都是為了掩飾繼續存在的依賴關係,所以必須向父母證明父母是錯的…….只有一個人在不必證明自己是對還是錯的情況下,他才是自由的。……每一種真正的長大都是一種對父母的反叛行為,一種個人的反叛。那表示把自己從那些主宰自己人生的手中解放出來。在每例個案中,一個人想要成長都必須拿出勇氣和願意承受痛苦。所有問題的癥結都在一個人是敢於反抗,還是寧願投降,以及隱瞞這種投降。隱瞞是大部分人做的事,他們容許自己被擺布,又找出方法隱瞞這個事實。

5.自由不是某種我們擁有的東西,世界上不存在一種名叫自由的東西。自由是我們人格的一種性質。我們越是能抵抗壓力,越是堅持做我們想做的是,我們就越自由。自由主要是關乎你在增加你的自由,還是在減少你的自由。

6.引發治療效果的因素:

(1)看見真正的衝突而非沉迷虛構的衝突

(2)擺脫壓抑和阻抗的束縛後,心靈能量的增加

(3)釋放出追求健康的天性

7.如何展開治療關係:分析者與被分析者:關係是平等還是控制的?不詮釋,只說出自己「聽見」的。 從事精神分析工作的前提:分析師的個人素質、人生閱歷、對他人的理解;一個人除非有批判性,了解形塑某個人的社會力量,否則他就無法了解這個人。

8.精神分析過程的功能和方法:

(1)喚起無意識的能量並展現替代選項(並非價值判斷,而是陳述,指出有某些力量存在,大多數人都陷在不可能的解決方法中)

(2)辨識阻抗:對任何改善都應該深感懷疑,很常見的是,感覺狀況改善只是妥協的開始,是為了讓自己滿足,就不會向前邁進去解決問題;用夢境來淹沒分析師;閒聊無意義卻被認為與心理問題相關的事情。

(3)移情:移情是一個人需要他人去負責任;一個人沒能自由的結果,所以需要找一個偶像來相信和崇拜,好克服他對世界的害怕和不確定。

9.治療現代的性格精神官能症的特殊方法:

(1)改變自己的行為

(2)改變對世界的興趣:只對自己的問題感興趣不是通向痊癒,或者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道路。只有一個人是以創造性和對一切感興趣的方式和世界發生聯繫,他才可以腳踏實地的生活。

(3)學習批判地思考

(4)認識你自己和覺察自己的無意識:意味變得醒覺。我們只是清醒得足以做那些我們為了過活所必須做的事。

(5)覺察自己的身體

(6)聚精會神與冥想

(7)發現自己的自戀

(8)分析自己:一輩子不斷地積極覺察自己,以求更加覺察自己的無意識動機,自己心靈中一切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如果你保持耐性努力自我分析,你就會有所發現,並且變得更獨立和更自由,因為你不會什麼都跟別人說。你會變得有能力把一些事留在心裡,不是老是說個不停。

四、總結

佛洛姆認為,處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學問,應該分別稱之為「藝術」和「技術」,所以精神分析應該是門藝術,有自己的規則和規範,例如聆聽者需要完全聚精會神,理解與愛是不可分的…..等等。

閱讀本書前我的問題:

1.光是聆聽就足以達到精神治療的「療效」嗎?是否還需要其他「助力」?

佛洛姆強調個案本身的積極性,對自己心理成長的責任感;同時分析師也必須具備同理心、聆聽的藝術、個人閱歷等等。

2.佛洛姆一再強調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一體的,但社會分析真可用個人分析來「等比例」放大解釋嗎?

讀完此書後,這個問題我還是存疑,歡迎有興趣的讀者交流~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