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暢銷小說《化學課》中,女主角伊莉莎白.佐特是個不畏強權,堅持活出自己的女性科學家,她每天早上都會為女兒做便當,有次她塞了張紙條給女兒:「圖書館員是學校裡最重要的老師。如果有她不知道的事,她也都有辦法找出答案給你。」
現今台灣(部分)國小、國中和高中校園裡,也有一位閱讀推廣教師(簡稱閱推老師)。
《散播閱讀火苗的人:臺灣圖書教師的故事》集結十二位優秀的國小、國中閱推老師的文章,分享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圖書館滿目瘡痍、同事不見得支持的種種不利情況中,憑著推動閱讀的一股熱情,做的種種努力。重新打造圖書館、募集各方資源、設計各年級適合的閱讀課程、與不同領域的老師協同教學……光是閱讀文章,就足以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與沉重。
閱推教師是誰,負責做什麼?
教育部自2009年起啟動「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被譽為「台灣公共圖書館之母」的陳昭珍教授,擔任教育訓練的計畫主持人,培力各校的「閱推教師」,也補助申請學校增設「閱讀推廣教師」(簡稱閱推教師),由校內編制內教師兼任。
根據113學年統計,全國有576所學校擁有閱推教師,占全國中小學17%。由於計畫經費有限,近幾年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高雄縣也額外挹注經費,補助有申請教育部計畫但未通過的學校增置閱推教師,合計全台目前有將近1000位閱推教師。以閱讀女子任教所在地新北市為例,由於新北市有推動「校校有閱推」,敝校申請幸運有通過,所以敝校共有三個閱推老師名額。
閱推教師有四個身份:;一是教師,為學生上「圖書館利用教育」課,建構學生的閱讀素養;二是行政管理者,進行圖書館的服務工作;三是教學夥伴,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或進行其他合作;最後是資訊專家,整合數位資訊,將資訊融入教學。
為什麼需要閱推老師?
台灣在2006年首次參與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成績不佳,遠輸香港、新加坡,讓教育界開始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在陳昭珍教授的奔走下,教育部同意從五十所學校試辦「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一路走到今天的規模。
陳昭珍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提到,蘭嶼的學校很怕看到郵差,因為郵差又來送書了!溫世仁基金會何執行長也提到,每年送三百本新書到偏鄉小學,三年後到該校參觀,新書包裹原封不動。校長表示:「學校沒有整理圖書的人」。送書是解決閱讀能力低落的一帖藥方,但沒有會整理和善用書的老師,書成了學校頭痛的東西。
從圖書館利用教育、設計不同年級適合的閱讀課程、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建構學生的閱讀素養和資訊素養……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閱推教師負荷沉重,卻也為所在的校園做出許多有意義而影響深遠的改變。
「它只是一個開始」
由於任務多線且負擔沈重,根據報導,七成閱推老師任職不到兩年,約三分之一閱推老師每日工時超過10小時,十分辛苦。
針對狀況,教育部提出「連續3年皆獲補助學校,可申請兩學年制補助」(也就是中間一年不用再寫計畫書申請),並且推動多項訓練課程與培訓計畫來協助各校。
閱讀很重要,但背後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更寬闊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為將來的人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如同張曼娟所言:「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在孩子心中種植一棵閱讀樹,這棵樹將在孩子生命中茁壯繁盛,綠葉成蔭,庇護著他們躲避世間的蕉荒,得到安靜的清涼」
此外,推動閱讀之餘,也別忘記林怡辰老師在《從讀到寫》的提醒:「比起閱讀重要的有:愛、陪伴、同理、健康等。因此,真正閱讀的人,不會因孩子沒有閱讀而大發雷霆,撕裂彼此的信任;帶領閱讀過程中,也不會僅有唯一答案,抹煞孩子獨特的思考和情感;更不會因孩子的選書方向,而怒罵嘲笑。」
在閱讀中,我們看見自己、連結彼此,一起邁向更寬闊的世界。如同陳昭珍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本書只記錄了一小部分的人,「它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