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者進行創造時,學習才會發生」:互動式教學設計工作坊側記

桃園市蘆山園社區大學的粉專看到工作坊訊息,當作暑假充電,沒有多做功課就報名了。身為國文科老師,趕課都來不及了,哪有空什麼互動式教學?不擅長也沒什麼意願,這是我踏進工作坊前的想法。

課程介紹是這麼寫的⬇️

【搭建舞台讓學習自然發生-互動式教學設計】

本次由莊耀南老師以系統化的方式帶領大家設計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活動。他的課程以培訓專家Thiagi互動式設計為基礎,融合了大腦認知科學及教育理論精華,讓教學活動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有機地鑲嵌在整體教學架構中。

互動從踏進教室前就開始:地上仔細粘貼的標語、牆上的圖片和標語…..短短四小時的工作坊,莊耀南老師以厲害的教學技巧和場控能力,帶領在場老師們,優遊穿梭於理論和實踐之間,根本沒時間放空,以下介紹數個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移動讓人交織出不同火花:爆米花式自我介紹

這是第一個活動。牆壁上有八張圖片,各是一位互動式教學領域的大師的照片搭配一句他們說的話,老師請大家挑選你最有感的一張,站在前面。站定後,每人自我簡單介紹+說明為何選這張。

在大家交流後,老師也說明這叫做「海報站位」(wallquote),是加速式學習的一種。另外,平面移動會讓人產生不同的互動,交織出不同的火花。再來,為什麼要站著進行呢?根據腦科學研究,站著就想說話,坐著不會。站坐大概以二十分鐘去交替,站太久也會膩。一個活動的設計,背後有其原理在。

在第一個活動中,老師十分敏銳,發現我欲言又止就請我分享,我也鼓起勇氣表達:「我是i人,沒想到今天一開始就是這麼高強度的自我介紹,現在很緊張。」講完後反而很自在。或許這是今天最重要的學習了:「讓大家早點認識真實的自己,會自在很多。」也對小光老師的教學能力和觀察力,一開始就留下深刻印象。

快速評估大家需求:「哈囉」活動

這個「哈囉」活動十分緊湊,只有九分鐘,分成四階段依序進行。

首先,根據抽到牌的花色分組;接著跟組員討論牆壁上的題目,等等要怎麼去問在場其他人;再來是去問在場每個人這題的答案;最後,回到各組海報前,統整組員們問回來的答案;最後分組發表。

老師總結「哈囉」活動可以放在開頭(快速評估大家需求),也可以放在結尾,作為課後活動的延伸。

上面是我們這組抽到的題目。剛好同組有位教手語的麥當勞老師,我負責講,他在旁邊比手語,還搭配生動的表情,真是太有效果了!

另外,有組員問到的答案是「融合教育」,寫答案時組員們也在討論這是什麼?時間緊湊來不及說完。老師聽到我們的疑問,在發表完後,也立刻請提供這個答案的老師,跟大家分享一番。

進行著緊湊刺激的活動,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上午場結束。老師請大家自由拿不同形狀的紙片,寫早上學到的東西並貼到牆上。(視覺化自己的學習)

活用AI,以「快速相親」方式進行互動式教學

老師先將十一種大類及其分項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貼在牆壁上。請大家看過後選自己要的(一個種類最多兩個人,偷偷猜是想創造稀缺感)。我挑了文本延伸遊戲裡的「猜關鍵字」,接著在英文pdf檔中找出這個教案,丟進chatGPT翻譯並分析,讀完後在紙上寫關鍵字。最後兩排面對面併坐,以「快速相親」的方式,共三輪向跟對方介紹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可以怎麼運用等等。

剛好有位國文科老師,之前上過即興劇的課,把「角色扮演」融入親子對談中,在一次次的劇本中增減角色,十分有趣。

一天下來的工作坊,緊湊穿插活動和理論,在老師專業的帶領下,笑聲不斷,也覺得被充飽了電。

老師在一開始佈置的綠色牆面,讓大家陸續貼上早上/下午學到的東西、認為教學經驗中最有效的項目等等,雖然最後沒有大合照,這張集眾人一天之力完成的綠色牆面,也足以留下美好回憶。

感謝盧山園社區大學探究教學實驗室舉辦這麼優質的活動;感謝莊耀南老師在短短幾個小時內,用規劃得用心又緊湊的教學設計,讓我一窺「互動式教學」的皮毛;感謝一起參加的同行夥伴們,一起激盪出美麗的火花。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