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人生四千個禮拜》的下篇,也是書中第二部分「人力所不能及」。
作者殷殷提醒:人得直面事實,我們永遠不可能做完想做的,也不可能成為百分之百自己想成為的人,肯認了事實,我們也獲得了自由和力量。
一、人力所不能及
(一)我們不曾真正擁有時間
過度計畫的人如同患有強迫症,基本上是在要求獲得某種未來的保證,然而未來永遠不會提供這樣的保證。(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計畫,而是誤解計畫的意義)
你只不過是在每一刻來臨時處於每一刻,你帶著所有連帶的限制,被拋進當下這個時空,無法確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並不擁有時間,也無從控制時間。 我自己就是個很愛做計畫(再半途而廢,重做計畫,鬼打牆循環)的人,看到這段真是心一驚。汲汲營營於「做計畫」,或許只是想取得某種控制感。
(二)你在這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次在與兒子相處時掛心著工作,意識到自己執著於有效利用時間,代表自己將兒子這另一個活生生的人當成工具,只為了安撫自己的焦慮。
「我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為了在將來擁有假想中的安全感,讓自己問心無愧。」
作者也認為,無須刻意活在當下:
你越是試著活在當下,望眼欲穿此刻發生的事,想要真正看見,反而越無法存在於此時此刻,或者應該說你做到了,但你感到一切是如此的索然無味。
(三)重新找回休息
1.作者認為,為了進入真正的休息體驗:「我們身為個人能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停止期待感覺會很美好,至少一開始不要。」
2.至少把部分的休閒時間,以「浪費的方式」用在單純享受體驗帶來的樂趣,是唯一不會浪費休息時間的方式。
3.必須動用出乎意料的大量意志力,並在習慣與社會約束力的協助下,才可能打斷沒完沒了的忙個不停。
4.當你與時間的關係幾乎完全是工具性的,當下這一刻便失去意義。
5.良好的嗜好或許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你是為了做而做,不是為了獲得某種被社會贊同的結果。另外,你可以很菜沒關係,笨手笨腳甚至更好,做一件你不可能出類拔萃的事,就可以暫時不要焦慮要「善用時間」。
(四)不耐煩引發的連鎖反應
1.伸手去拿智慧型手機、再度回到待辦清單、在健身房踩橢圓機,這些高速的生活形式,都是以某種方式在逃避情緒。(完全就是我會做的事啊!)
2.關於閱讀:問題不在於我們太忙、太容易分心,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閱讀活動有著自己的節奏,我們控制不了,一旦囫圇吞棗,閱讀體驗就會失去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掌控時間如何開展,但閱讀拒絕配合。 (很懷念青春期時,《哈利波特》正流行,當時一上市就買回家,徹夜讀完一本,不知東方之既白,爽快啊!)
3.唯有放棄藉由傷害自己來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才有辦法採取「實際可行」的行動。…..你放棄要求得到立刻解決問題的辦法,不靠神奇的解藥瞬間擺脫不安與痛苦。當你投入真實的人生,清楚意識到自身的極限,你將獲得最不流行,但或許最重要的超能力:耐心。
(五)搭上巴士就別輕易下車
1.努力抵抗想加快速度的衝動:這是一種積極留意當下,接近強大的狀態。(盯著一幅畫三小時)
2.耐心三原則
讓自己喜歡遇上問題、聚沙成塔、原創性通常位於非原創性遙遠的另一頭(郝爾辛基巴士總站的寓言)
(六)數位游牧者的寂寞
我們把時間當成種可以私藏的東西,實際上,更好的運用方式是找人分享,即使你得讓出部分的選擇權,商量好你們想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七)滄海一粟療法
你要拒絕把這數千個禮拜,和抽象、要求過高的傑出標準綁在一起,要不然這數千個禮拜永遠只會顯得不足。
腳踏實地才是正途,從能撼動宇宙、神一般的幻想,回到具體、有限且通常很美好的真實生活體驗。
(八)人類病
禪師貝克:「你無法忍受的原因出在於誤以為能解決」
五個問題:
1.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哪一個部分,你目前追求的是安逸,但其實需要稍微走出舒適圈?「這個選擇會讓我格局變大,還是變小?」
2.你是否要求自己達成不可能的生產力或績效,或是用那種標準來評判自己?
3.你在哪些方面必須接受你就是你,你當不來你心中認為該當的那種人?
(心靈寧靜與令人振奮的自由感,並非來自獲得認可,而是接受事實)
(一旦你不再感到令自己窒息的壓力,認為非得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能勇敢面對自己此時此刻的性格、優缺點、才能與熱情所在,跟著它們走)
4.在人生哪些領域你依舊不敢出擊,想等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再說?
5.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二、我學到什麼
這本書裡描述的很多部分,根本是我:計畫狂、效率控、待辦清單、容易不耐煩……從這本書我學到:要刻意訓練自己忍受焦慮感,刻意拖延每一件能拖延的事,一次只做一件事。(這好難啊!)
另外,難免會覺得日常生活沉悶無趣,我們要做的未必是跳脫當下,反而是觀照每一個當下,無論那個當下有多麽日常。不是去做與平日不同的事,而是進一步深入你原有的生活。(這段讓我想到《我的完美日常》,原來打掃公廁也可以這麼充盈、這麼閃閃發光)
推薦這本清新的(不)管理時間書,給每一位忙碌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