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週。
除了「本行」一個七年級國文班,也在思考七、八年級各一班的社團課(閱讀分享社),兩節九年級的國文彈課可以怎麼融入閱讀。
而除了自己的課程外,志工夥伴的讀書會、認識圖書館活動、週五晨讀陸續登場,也要在家長日前,完成文化走廊的重新佈置。
刷子和一段癒合的大腿骨
說是重新佈置有些言過其實,之前的閱推夥伴已留下整理完善的學習單和作品,我們只需更換部分作品,似乎不太困難。
借了櫥窗鑰匙,興沖沖帶了濕抹布想大擦特擦(打掃小白就是我)。總務處的黃老師主動掏出四隻刷子,提醒應該先把海報紙、作品上累積的灰塵先刷下來,才好繼續整理。
在《她物誌》這本書裡提到: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一所大學演講時,有觀眾提問,她心目中最能代表人類文明的第一件物品是什麼?米德思考了一下,給出的答案十分有意思:「一段癒合的大腿骨。」
她進一步說明:大腿骨折需要幾個星期才能癒合,沒有外力協助,很容易餓死或被其他動物吃掉。在大自然中動物要是大腿骨折,存活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出土的這段大腿骨,是有人在西元前數千年前,大腿骨折後還能繼續存活的證據,代表有人提供他的食物和飲水,也守護了他的安全,讓他能順利渡過極其脆弱的幾星期,順利存活下來。
幫助他人是我們最厲害的時候。
人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不是槍砲彈藥或什麼發明,而是願意提供照顧給需要的人,米德這麼說明。
看著那幾把刷子,我想起那段癒合的大腿骨。人類的文明無分古今中外,都需要眾人之力守護著,才能順利相傳。
「像是星星之間用虛線連成星座」
自從本土語變成七年級必修,國一的國文彈性課程就此消失,本來可以用國文彈課處理的閱讀護照,變成導師的「業務」之一。
閱讀護照一學期要完成四篇閱讀心得加一篇剪報,由閱推老師認證,全班完成期末嘉獎一支,沒繳交也沒有懲罰,屬於鼓勵性質。
開學本來就手忙腳亂,即使知道有閱讀護照這件事,導師會感到業務量加重,也是合乎情理。(剛結束一輪導師的我,即使偶爾可以用國文課或第八節帶學生寫閱讀護照,還是深感進度壓力如影隨形,更不用說堂數少的其他科目了)
前兩天和一位剛考進來的七導夥伴聊聊,他聽我分享之前經驗,閱讀護照當作段考後的週末作業,或偶爾帶學生去圖書館一起完成,轉換一下模式,對師生都好。緊蹙的眉頭徐徐鬆開,終於臉色初霽。
忽然覺得這一切真是熟悉又陌生:三年前也是「新進同仁」的我,對洶湧而來的各處室宣導、班際活動也是不知所措,幸好當時同辦公室有幾位熱心的資深夥伴,隨時都可以請教。
這樣的表態很快連鎖效應地引出更多的經驗,像是星星之間用虛線連成星座。
在這樣的對話中你會聽到其他人也面對過哪些問題,人始終是有共性的,微妙地相似著,又關鍵地差異著。
這相似與差異都是重要的,因為看到了相似,就不會再把自己的問題當作宇宙創生以來最重要的事—-許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啊,不需要構築一個密林中的城堡來自我防衛啊。也因為看到了差異,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不見得人人有同樣的取徑,於是那條走出密林的路,即使有其他人提供的參考地圖,最終還是必須自己去闖蕩了。
在馬不停蹄的夾縫中,和同事的對話,讓我再次想起:我們是如此相似,卻也有獨一無二的差異,才能「像是星星之間用虛線連成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