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創傷,我們知道的事
本書是創傷的經典之作(三十週年紀念版)即使現今相關著作琳瑯滿目,也是不能錯過的經典。
1.創傷事件的不尋常處,並不在於其少見,而在於它破壞了人類對日常生活的適應能力。
2.「平衡」正是受創者最缺乏的。
受創者會發現,自己擺盪在兩個極端之間:失憶或創傷重現、排山倒海的情緒波濤或完全無感的麻木狀態、行動上的煩躁衝動或完全抑制。這種週期性交替所產生的不穩定狀態,進一步惡化受創者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
3.青少年時期的恐怖和弱勢經歷,將嚴重危及他們在此階段發展三種適應能力:
形成認同感、逐漸從原生家庭脫離出來、以及探索更廣泛的社群世界。
4.這些(童年受虐的)症狀會隱藏,但也同時洩漏其病源:
它們其實是以偽裝過的神秘方式,述說那難以啟齒的恐怖遭遇。
5.受虐兒童保護自己的方式是嘗試逃避或安撫施虐者……
許多倖存者記得他們長期過著躲躲藏藏的生活,沒有人可以給他們安全感;
而唯一能產生安全感的,是一處隱蔽的所在。
6.在人際關係遭受嚴重破壞的氛圍下,受虐兒童要面對的發展任務會更加艱辛。
他必須尋找方法與照料者形成主要的依附關係;但是從她的觀點看,照料者要不是令人感到危險,就是漠視疏忽她,她必須尋找方法對照料者產生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雖然他們既不值得信任也不安全。……最後,他必須在所有親密關係都敗壞的環境中,發展出可與人親密的能力。
7.被虐者受損的自我保護機轉、知識和記憶、自我認同及建立穩定情感關係的能力,
都會成為他的負擔。他仍舊是自己童年的囚徒,試圖創造新生活時,得再度與創傷正面交鋒。……倖存者建立親密關係的動機,是渴望得到能得到保護和照顧,但被拋棄和被剝削的恐懼卻始終如幽靈般揮之不去。……通常到三十至四十歲,防衛結構開始崩潰,導火線通常就是親密關係的平衡狀態發生變化時……..內在的分裂浮出檯面,他再也無法維持生活假象。
8.原始創傷和他在治療關係中的再現,兩者相似到令人害怕
9.受創者光是知道她真正的病名,壓力就減輕了。
確認診斷後,他開始掌控病程,他發現有理論可以訴說自己的經歷,不再禁錮在無以名之的創傷中。
10.由於缺乏更有適應性、更能自我安慰的方式,受虐者只好用自毀的行為調節難以承受的心情。自我照護和自我安慰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受虐的童年環境中形成的,
必須在往後的生活中費心才能建立起來。
11.在創傷敘事的每個段落,患者不僅需重建事實,也須重建自身的感受,就像回顧事實一樣,描述情緒狀態一定要費盡心力,越詳細越好。
12.(在復原的第三階段)由於倖存者此刻專注於發展自我認同和親密關係,這個階段讓他感覺好似第二次的青春期。事實上,生長在受虐環境裡的倖存者已經錯過第一次青春期了,原本在這個時期應發展的社會技巧都十分欠缺。青黃不接的感覺與自我意識的提升,連一般成年人都會感到焦躁與痛苦,對於成年倖存者更是難以招架。……成年倖存者在此重建人生的時刻,更會發展強烈、忠貞的情誼。
13.這些孩子子非常小時「沒有」發生的事,就和後來發生的虐待一樣重要。在嬰兒十八個月大時觀察到的紊亂型依附,是青春期後期出現解離現象的一個強大預測因子。同樣地。透過錄影畫面觀察,在嬰兒十八個月大時,母親對其作出的退縮行為,則是這個孩子之後意圖自殺與自殘的強大預測因子。母親在嬰兒期的退縮與後來的虐待,分別促成了孩子之後邊緣型人格症狀的發展。
14.「心智化」:「將心護持在心中」,察覺自己和別人的思緒和感受……這不只是對他人的同理心,還有對自己的同理心。
二、我學到什麼
身為教育工作者,讀這本書覺得處處怵目驚心。想起曾遇過的某些學生,由於原生家庭的疏於管教和種種狀況所導致的各種偏差行為,令人唏噓不已。
近幾年「創傷知情」慢慢普及,希望這些孩子也能在教育體系裡得到更完善的照顧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