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親朋好友到四十左右,有些離婚發誓再也不婚,有些繼續維持單身,也有些繼續著婚姻生活…..為什麼四十歲左右人生容易有變動呢?
榮格曾說:「人到四十之後,陰影浮現,主宰的人格面具見底,我們開始倦怠,感到虛無,抱持懷疑,陷入混亂」
本書是作者韓星姬(作家,心理醫師也是精神分析師),繼《心理醫師媽媽給女兒的真心話》後,以過來人兼媽媽的身份,用文字陪女兒走一段不容易的中年之路。
結合專業和人生歷練的客製化處方
由於作者本人曾有過將近四十從穩定工作離職,到美國求學和開診所的經歷,所學又是精神分析,此書仿彿一位有點年紀的慈祥心理師,為女兒精心調配的中年客製化處方。
美國精神分析師艾瑞克森把人分成八個發展階段,其中第七階段的「中年」,面臨的挑戰是「創造」。創造的核心需求是,對下一代的繁榮與社會發展有所貢獻,克服「我」這個人的物理限制,與下一代連結,實現永恆。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又得面對自己的課題,如何「創造」?完成這階段的人生使命?會混亂是正常的,作者引用歌德的話:
人只要努力就會陷入徬徨
而日復一日的重複形成,也容易讓人厭倦。中年時期想離職轉換跑道很正常,但作者也提醒:
在重複的日常中調適身心,藉由專心工作錘鍊自己所獲得的價值,才是我們必須追求的新鮮感。
不見得要去跳傘、衝浪才是「新鮮感」,在日常生活中專心鍛鍊自己,或許也很值得追求。
此外,四十歲到了人生中場,夕陽逐漸西斜,我們也意識到時間有限。如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中年以後》所描述:「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時間無法任由我們掌控,極其殘酷,甚至要求我們做到最好。在時間的要求下,我們必須明確做出選擇,取捨要把它用在誰身上,用在哪裡,用來做什麼。所以,我很害怕時間。」
該如何運用時間,讓自己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下半場?
好好面對中年議題
如榮格所言,人到中年,人格面具脫落,陰影開始浮現,這絕非能輕鬆面對之事。
美國小說家約翰.加德納:「人類總是出盡奇招來逃避自己。我們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用各種娛樂填滿生活,把大量的知識裝進腦中,與無數的人建立關係,有空就到處多管閒事,卻永遠沒時間探索自己內心那個可怕又美妙的世界。於是,大部分人到了中年都成為逃避自己的老手」
筆者也剛好四十歲,看到這本書名份外有感。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個心理醫師媽媽,但面對自己的人生議題,卻是責無旁貸的責任。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兩個好奇:
第一、這本書交織著身份(心理醫師)、關係(母女)、性別(同性別的直系血親)、文化(同樣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等因素。如果今天是巴西的教師媽媽寫給兒子?以色列的軍人爸爸寫給女兒?想必是完全不同的風貌。
第二、這本書是時隔十年後,作者再次提筆寫信給女兒。再過十年後,心理醫師媽媽會再寫什麼樣的信給女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