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肩的黑色長髮、圓框眼鏡、條紋上衣繡著小巧可愛動物……走進咖啡店的施姵伃,活脫脫是個走在校園的青春大學生,但她其實是位八年零班出生,已展露頭角的出色陶藝家。週六的傍晚,剛從陶博館下課就來接受專訪,絲毫不顯疲態。
從一碗豆花學會拒絕,不那麼乖也可以
話題從9月21日剛圓滿落幕,反應熱烈的「內在小孩—施姵伃陶藝展」開始,ig上許多驚嘆作品色彩繽紛、充滿童趣又打中大人內心柔軟深處的打卡文。
施姵伃笑著表示,這幾年「內在小孩」這個概念很流行,一提起好像就是要療癒過往創傷,但其實她童年過得頗快樂,家人給予很多彈性,沒什麼被拘束,反而是看著身邊許多朋友苦於過往創傷,她以一個社會觀察的角度看待「內在小孩」。
從小就是乖孩子,沒什麼叛逆期。國中時有髮禁,老師說要去剪就乖乖去剪,隔天去學校發現,大家都還是長髮!
國中升高中時,因緣際會之下去學畫,畫師說:「妳好像可以畫」,於是跟家裡小小抗爭,決定重考。重考完後還是要去補習班,決定跟同學一起翹課,把書包從二樓丟下去,再從一樓後門溜走,被補習班發現打給家人,家人打給我來接我,我就乖乖回家了!
這麼「乖」的成長過程,可能來自父親的影響。
爸爸是眾人眼中的好兒子、好員工、好父親,不會拒絕別人,但內心很壓抑,被父親影響,自己在研究所前也是個「yes man」。
有次和同學去買豆花,遇到不合理的事,同學當場和老闆據理力爭,給施姵伃很大的震撼,第一次發現:原來可以拒絕別人。
現在就是練習,當個不那麼乖的小孩。

作品《練習說不的獸》(2020),照片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從與框架自在共處,到面對情緒課題
「框架」是施姵伃不斷挖掘和探討的核心。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受「框架」影響,但框架也是篩選外在訊息的必要存在。跳出框架未必是叛逆,而是面對慣習的反思。
在2020年研究所的畢業展中,施姵伃創作:「走入框裡」、「框在其中」、「我們在哪裡」三系列。在畢業論文中,將外部造型比喻為框架,內部則以怪獸比喻自己。「怪」是獨一無二,「獸」是本能性動物,每個人本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動物。
以此為發想,也有許多怪獸相關的創作。

作品《老師的小乖乖》(2018),照片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作品《身為女性的獸》(2020),照片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讀研究所時,施姵伃去國中兼課生活科技和視覺藝術課,因課程設計需要,讓學生玩小遊戲或在教室外撿創作用素材,就會一直被老師們關注。「老師們不會罵我這個菜鳥,但會去罵小孩」施姵伃很無奈,可以理解在校園裡不能干擾別班上課,但也覺得自己不適合學校環境。
決定不走體制內的路,引發家人的反對,阿公說得更直白:「你不去當老師,難道要去工廠當女工嗎?」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對聲浪,施姵伃選擇用「行動」解決:研究所畢業後選擇在家創業,工作室就在老家一樓,家人們看到學生越來越多,也會刻意在家宣傳「我要開展覽囉」,到創業第三、四年左右,家人才慢慢接受。
但搬回家後,發現爸媽每天都在為錢吵架,為經濟所苦,創業初期收入不穩定的施姵伃,也自承那時每天都在哭;自己沒客源,去外面接案上完課回來,也在哭。發現心理健康有被影響,2022年的《情緒練習書》個展,就是在回應這個課題。
抗壓性爆表的多變怪獸,有時發燒
施姵伃曾在報導中表示:在兒時的幻想世界裡,總會出現一隻「怪獸」陪伴自己,幫忙完成現實中做不到的事。那麼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怪獸」呢?
她愣了一下,笑著說好像沒想過耶,應該是變化很多的怪獸吧!怪獸是多變的,沒有一定的形狀。
聽這位身形嬌小「多變怪獸」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經歷,根本是超人怪獸!
可能父母親都很吃苦耐勞連帶被影響,抗壓性也很強。因為要幫助家裡經濟,大學畢業後有段時間,一次做四份工作:藝術行政、金工藝術家助理、陶藝商品的助手、補習班美編。
到讀研究所時期,「打工路線」就漸漸清楚:只接陶藝教學工作,從兩歲到九十六歲得都教過,也逐漸清楚自己的教學偏好,目前魚室工坊只收小學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小二以上比較能溝通」,施姵伃笑著小小聲補充。
研究所畢業後在老家一樓創業,剛好遇到疫情沒什麼生意,還是得在外面到處跑接案,加上自己還要創作,實在太燃燒了,被當時的老闆和買家提醒可能過度勞累,作品的品質有下降,於是「強迫關機」一年(只教學、不創作),去爬山、到處去玩,創作的狀態才回來。
施姵伃一臉認真表示,那時候的信念是「意志力可以戰勝一切,有時會突然發燒,睡一覺就好了」。朋友也會提醒「不要太努力」,「那是什麼意思?我就是要努力啊!」聽到用意志力支撐自己到會突然發燒,真令人捏把冷汗。
還好這兩年,施姵伃的先生加入魚室工坊共同經營,狀況更上軌道。有先生幫忙管帳,負責喊停提醒不要過度燃燒,施姵伃也逐漸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點。

作品《奔波的獸》(2020),照片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從兩歲教到九十六歲,以教學和創作回饋社會
準備訪綱時,我把施姵伃人生中大事對照社會大事,請她想想這些社會大事和個人生活、創作的關係,她笑著說「這題好酷」。
「您出生那年,總統李登輝於5月1日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啟台灣走向正常民主憲政體制的階段;2014年畢業那年,發生太陽花學運;2019年首次個展,台灣同婚合法化;2020年研究所畢業,總統大選,疫情爆發;今年有兩次個展,年中發生臺灣政治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浪潮……回顧這些在您人生重要階段發生同年的社會大事,是否影響了您的生活,甚至創作?」
這個問題會稍微碰觸到敏感的政治議題,她沒有迴避,一臉真誠的回想:「以前比較關注在自己的生活,2014太陽花運動時,有跟同學搭火車去青島東路,那時只覺得好奇。可能當時年紀還太小,覺得現場像個氣氛熱烈的嘉年華會。然後研究所畢業時剛好遇到疫情爆發不能群聚,爸媽每天都還是要出門上班,我在家跟狗相依為命做作品,覺得很純粹和愜意。」
「今年發生大罷免,我在個版上貼了報導者的相關報導,本以為算是很客觀理性的報導,沒想到引發激烈的反應,還有朋友打電話來說,『你真的很勇敢』。我還不知道為什麼朋友說我很勇敢?為什麼貼篇報導就是很勇敢?發現關心這件事的人沒有比想像中的多,讓我覺得,我更應該多表達。」
而這樣的經驗,也讓她回想起研究所時期,有位老師說「你們都唸到研究所了,要對社會有所回饋」。當時很困惑,「我做藝術創作的,要怎麼對社會有回饋?」直到開始教學和做作品,才感覺到自己是可以有一點回饋的。
以教學來說,希望大家覺得「好玩」,這裡沒有對錯和分數,要打破對藝術害怕的感覺,所以我都會設計活動,讓大家覺得有趣。隨著教學年資增加,現在覺得教長者更有成就感。
有次去一個醫院附設的C據點教學,是總共二十小時的帶狀課程。有些長輩一開始很像小朋友,會耍賴說「老師這我不會」,後來發現老師不會幫忙做,自己就開始認真做,甚至一度全班非常安靜,沉浸在自己的創作裡。
再例如有一次去員林教學,對象也是長輩,裡面有以前當農夫的,做出來的作品就有牛和玉米,還會分享要怎麼種玉米才好吃,十分有趣。
教學過程中會逼學生去思考,不能只是SOP自動導航模式,也很燃燒自己。現在採取一週幾天教課,幾天創作,維持一個平衡。
心願是為大人打造專屬遊戲區
創作方面的社會回饋部分,則是希望能讓大人盡情的玩!
施姵伃笑著表示,現在三十幾歲了,還是會買動物農莊的模型或是小車車給自己,最近買了一個小小兵的放屁槍,想要上課拿去噴同學,邊說邊笑滿臉興奮。
可惜的是,觀察個展「內在小孩」的互動式體驗「扮家家酒—-參與式行動藝術」,本來是設計給大人玩的,沒想到去玩的大多數是小孩。大人可能想玩,但不見得敢,或可能有偶包,真的來玩也會問東問西,確認規則;小孩沒想這麼多,就是很直覺的玩。下次個展要設一個限定大人玩的遊戲區,鼓勵大人們擺脫框架,好好來玩!
話題回到甫落幕的個展「內在小孩」,施姵伃表示最多人拍照打卡的,就是「請接住我」這個作品。

施姵伃作品:《請接住我》,閱讀女子攝。
好像長大後會有想哭又哭不出來,欲哭無淚的狀態,男生可能又更壓抑。施姵伃自認也是超ㄍㄧㄥ的類型,連看超催淚電影都可以忍住,但可能忍到一個地步,會因為一些小事就莫名哭出來,例如餐點叫錯。
從學會可以說不,處理框架和情緒課題;個展也從框框。In or out(2019)、最佳扮演(2020)、情緒練習書(2022)、如果我有一輛車(2025)、內在小孩(2025)一路向內探索和挖掘,接下來的個人創作計畫,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施姵伃表示,最快明年可能會有個展,繼續關注情緒和想像力,想要為大人限定的遊戲區,鼓勵大人好好的玩!另外,作品或展覽通常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丟一個疑問給大家,讓大家去思考。
另外,從小就喜歡繪本(特別推薦韓國作家白希那的繪本),從繪本中得到許多創作靈感,目前也有在上相關課程,之後計畫結合陶藝來創作繪本。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我們的每一步一定都具有意義」
最後一個提問:「回顧自己一路走來三十幾年的人生,這麼辛苦這麼打拚,有學到什麼嗎?」
施姵伃表示:「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我們的每一步一定都具有意義。」
遇到的種種挫折:升高中時重考、陶藝路上的挫折、遇到自閉症學生、家庭關係、創業的辛苦導致沒辦法創作等等,回頭看都是養分。
再來,雖然修習完教育學程,但放棄進入體制,現在在體制外教學,當初學程學到的東西還是很實用。
這一路上的挫折和機會,造就自己現在的創業路程,有更清晰的藍圖。
聽她的分享,我想起賈伯斯曾說:「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將近兩小時的訪談,施姵伃始終面帶微笑,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
眼前這位身形嬌小,抗壓性爆表的「多變怪獸」,走過同時打四份工的辛苦求學路、甫創業就遇上疫情等困境,依舊充滿教學熱忱和創作能量,有許多美好的計畫待展開。
祝福施姵伃照顧好身體(不要再累到突然發燒啦!),也期待下一次個展和創作繪本。
(如有需轉載,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