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佛洛姆解決職業倦怠的秘訣:讀《健全的社會》

想到起床要出門上班就心情低落、狂打呵欠、負能量爆表、只期待星期五晚上…….你是否也得了「不想上班」這種病?不只是基層員工,連領高薪的主管也想離職。根據國際領導力發展機構DDI發布的《全球領導力預測2025報告》顯示,高達40%的企業主管正考慮離職,「職業倦怠」成為最主要推力。

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想離職?如果真的離職,要去哪裡找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在超過半世紀前,1955年出版的《健全的社會》中,作者佛洛姆就有深刻洞察。

「十九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

佛洛姆出生於1900年,是20世紀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家。他在本書的前言表示,這本書是1941年出版的《逃避自由》的延續,探討在民主制度下的生活在許多方面構成對自由的另一種逃避,以「異化」為核心,這也是他最明確也最深入談論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的一本書。

值得一提的是,佛洛姆最廣為人知的《愛的藝術》出版於隔年(1956),一脈相承,從社會結構到個體心理,做了完整而全面的闡述。

這本書的出現和當時世界局勢息息相關:身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員,佛洛姆受左派思想影響甚深,但反對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另一方面,他對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也不同意,看穿資本主義下的自由是虛假的,也認為這種資本主義繼續發展,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極權主義。

兩者看似背道而馳,但都無法讓個體在其中健全發展,進而形成健全的社會。這兩個陣營都崇尚工業化和經濟效率至上,如果不超越工具化的思維模式,人類將被技術束縛而不自知,也就是被異化

接著,佛洛姆先定義「社會性格」,再指出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如何影響社會性格。

社會性格是指在同一文化中大多數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的核心。社會性格與個人性格形成對比,後者是指同一文化中的人彼此不同的性格特徵。社會性格並不是統計意義上的概念,只能透過他的功能來理解。社會性格的功能,是在某個社會中形塑和引導人的行為動機,好讓該社會能繼續運作。

例如,在現代工業社會,人必須被塑造成那種樂於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勞動的人,而且被塑造成守紀律,又特別講秩序和守時。

二十世紀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幾個特徵:封建特徵消失、工業生產的突破性增長、資本日益集中、企業與政府規模擴大、控制數字和人力的人越來越多、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勞動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提高、工廠和辦公室出現新的工作方法。

哪一種「社會性格」最適合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佛洛姆認為,它需要那些能夠在群體中與人順暢合作,想要不斷消費,而且品味標準化,行爲很容易受到影響和被預測的人。

佛洛姆在結論中表示:「十九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過去的危險是人可能變成奴隸,未來的顯示人被異化、機器人化。

為了避免這樣的危機,我們必須問:「什麼是有別於技術性思維,讓現代技術為人類生命服務的智慧?」

解方:人本主義的社群主義

佛洛姆認為,唯一途徑是建立人本主義社群主義。關鍵不在財產所有權的法律問題,也不在利潤的分享,而在於共同分擔勞動和共同分享經驗。人類今天面臨最根本的選擇:不是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選擇,而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造成的機器人化人本主義社群主義之間選擇。

他也在爬梳過往學者提出的看法後,認為在生活的全部領域邁出整合的一步,比在一個孤立的領域邁出一百步,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與更持久的效果,也就是在社會和經濟的全面轉型:

以經濟的轉型為例,是指從根本上重整經濟和社會制度,使人不在被當作手段去達成自身以外的目的。每個工人都是積極和負責任的參與者,勞動是吸引人和有意義的,不由資本雇用勞力,而是由勞力雇用資本。

要如何創造理想的工作環境?他提出幾個方法:

第一、工人不僅熟知自己的工作,還清楚整個企業的運作狀況

第二、工人可以參與相關課程繼續學習知識。知識分成兩種,第一是相關技術知識,第二是所任職企業的經濟功能,以及該企業與整個社會經濟需求的關係。

第三、工人能夠參與管理和決策

第四、佛洛姆也提醒:「所有使勞動相人性化方向發展的建議,不是為了增加經濟產量,也不是為了讓人對工作更滿意,它們只在一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才能有意義: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活動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而且是附屬的部分。」

第五、無條件基本收入。保障最低生活水準的制度,如此一來,工作和私人關係中基於經濟考量,最根本的壓迫狀態會被解除,人得以重獲自由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佛洛姆提到「自雇者」和「受雇者」對勞動的感受不同,也和近年來「數位游牧」、「自由接案」等工作型態遙相呼應。

這種從獨立經營者向受僱者的轉化減少了人們對勞動的滿足感,受雇者比獨立經營者更處於異化的勞動位置。無論他的薪水是高還是低,他都不過是組織的附屬品,不是一個為自己做事的人。

無論是否離職,都要為自己「創造」理想的工作

許多人有嚴重的職業倦怠,對工作提不起勁,是因為覺得這份工作對自己沒有意義,只是混口飯吃。

佛洛姆再三強調,唯有以創造性的方式進行互動和參與社會,我們才能不被異化,打造健全的個人和社會。

(《愛的藝術》中對「創造性人格」有更多說明:克服依賴性,克服自戀性的全能心態,克服剝奪或囤積的慾望,對自己的天賦類能力產生了信仰,有勇氣仰仗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個體能創造性地運用自身力量,實現自身潛能,因而是一種健康人格)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當老師也難免職業倦怠,與其抱怨躺平,不如趁寒暑假多為自己充電,補充相關知能,也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大環境的改變個人無法逆轉,但當老師也逐漸往「創造性人格」前進,或許能創造出更圓滿的師生關係。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