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朋友聚餐,她聽我分享閱推的點滴,暖心回應:「聽起來事情很多,但你很認真又專業,沒問題的!」
說來慚愧,太多事情不懂都需要重頭學, 或說是現學現賣,滾動式修正。如果完美主義發作,會把自己困住。
現在有許多閱推相關研習可以參加,講者都很用心,內容都很扎實,但對我來說,容易流於蜻蜓點水,難以彙整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另外,實體研習雖然可以長見識,但上班時間難免掛心學校事務,又要承受舟車勞頓之苦,也是個負擔。
感謝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網站的MOOCs數位課程,有圖書教師基礎課程(44小時)、圖書教師進階課程(22小時),資訊素養融入專題素養課程等等,讓我透過線上課,就能初步了解閱讀推動工作的全貌。
以初階課程為例,必修有閱讀概論(4小時)、館藏規劃(4)、分類編目(4)、閱讀素養(國中)(4)、讀者服務與閱讀推廣(國中)(2)、資訊素養與專題探究(2)。進階課程有閱讀與討論(3.5)、英語閱讀推廣(5)、雲端科技在閱讀推廣的應用(7.5)。
前兩天終於看完初階課程,只覺得對陳昭珍教授、眾多拍攝影片的閱推老師們無限感激……..這些扎實的線上課程,在焦灼於自己的不足時,彷彿「提燈籠的魚」深海鮟鱇,發出瑩瑩微光溫暖著我。
一、排架培訓
敝校圖書館員,受限於法令,是幾個月會換一次的短期約聘人員,很感謝他們對圖書館的協助;但不可諱言,幾個月一次的人力變動,對閱推老師也是負擔之一。
這學年剛開始,原本聘僱的職員,就因私人因素突然離職,下一位報到要等十二月…….閱推夥伴趕緊安排志工媽媽和實習老師協助,若真的沒人就由閱推老師們輪替。
除了維持基本的開門營運和借還書,龐大的圖書館需要有人排架,也就是整理書架。但連我自己不太會,怎麼辦呢?有次看到基礎課程中《中文圖書分類編目的規則和實例》這堂,歐美伶老師詳細說明書目、館藏、編目等原則。
我靈機一動,把排架原則做成簡報,進行一場「圖書館小志工培訓:排架學習和實作」,也利用社團課讓學生實作。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學生們兩兩一組認真的排書架,還會幫忙挑出有狀況的書,完成後還會興奮請我幫忙拍照。
看了歐老師的課我也學到許多,例如「分類」是指對內容主題的分析,決定類號和主題標目),「編目」是對外觀形體的分析。
另外,「書目」是對這本書的描述;圖書館有幾本書可以滿足對這個書目的描述,都叫「館藏」。
二、讀報教育
近年來校園推動讀報教育,鼓勵學生讀報、剪報,坊間也出現各種相關競賽。
敝校有推行「閱讀護照」,一學期完成四篇閱讀心得+一篇讀報學習單,全班交齊可以獲得一支嘉獎。
但閱讀報紙的風氣低落,圖書館裡的報紙乏人問津,報紙和學生的日常是脫鉤的。對報紙這麼陌生的學生,要如何完成讀報學習單?他們對報紙有什麼認識?
認真的導師們都想替學生爭取一支嘉獎的榮譽,但也苦惱於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讀報?從開學初,這件事就一直放在我心裡。
再次感謝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網站的MOOCs數位課程,基礎課程中有介紹讀報教育,我循線找到臺灣讀報教育資源網,裡面介紹「報紙的形式、基本元素」等等,給予我許多進行讀報教育的靈感。
什麼是讀報教育?(以下摘自臺灣讀報教育資源網)
讀報教育,就是在學校或家庭,以報紙作為教材的學習活動。
在國外,許多國家都實施讀報教育,並形成 「NIE」組織。「NIE」,就是「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簡稱,我們譯為「讀報教育」。
讀報教育開始於1930年代的美國,《紐約時報》提供報紙給大學生上課研讀,因為教育成效良好,逐漸擴 大,美國多數報業陸續參加,提供報紙給各級學校當作教材。
以報紙作為教材的學習活潑多元,受到學生歡迎,學習效果顯著,北歐、南美、亞洲、非洲,都跟著實施。
2004年,台灣的國語日報社發起臺灣的NIE運動,為臺灣讀報教育開啟新的紀元。
讀報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養具備公民素養、社會關懷,以及思考和表達能力的下一代。
借鏡臺灣讀報教育資源網和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網站的豐富資料,我做了讀報教育的簡報,先在自己的七年級國文任課班教過,再根據回饋調整簡報,之後打算錄成線上課程,方便全校學生隨時觀看。
無論是排架教學或讀報教育,內心的完美主義狂魔都瘋狂尖叫:「妳的簡報做這麼陽春還敢拿出來用!」
但就是要硬著頭皮,先踏出第一步,才有逐漸調整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