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辨認框架到打造框架

最近在準備訪問一位藝術家,在查找她的相關資料時發現,她的創作一直圍繞著「框架」為核心在做思考與探索。

辨認框架、破除框架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裡,「框架」的解釋是「事物格式架構」。生活在社會中,我們難免受到過往習性和環境的制約,卻也能覺察框架、進而重塑自己理想中的框架,靈活運用而不為其所奴役。

辨認出框架後,要如何跳脫呢?Jemmy在文章中寫道

跳脫框架的關鍵不是天份,不是能力,是「同溫層」。改變環境,就會改變腦袋;沉浸在不同環境久了,反而會覺得傳統的事「很扯」。

之前在王乾任老師(zen大)的「破框致勝–構成時事議題的社會心理與媒體框架,評論時事的工具方法分享會」中,老師提到社會議題通常是框架和框架的對決。所以他認為看新聞時無需那麼焦慮,我們看到的新聞,其實都是經過議題設定的。

框架彼此之間有相生相剋關係,要能辨認出框架之間的關係,用對框架才能破框架。

例如「檢討被害人」,其實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例如韓國的梨泰院事件,有網友指責被害人「為什麼要去,不去就沒事了」。

學習是為了擴充框架樣式

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作者指出「多元思維模型」的重要:「如果你輕車熟路地走上跨領域的途徑,你將永遠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斷你的雙手」、「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裡,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在《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一書中也不約而同這麼表示:「思考框架本身並非解決方案,而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

學習正是為了持續擴充框架庫裡的框架樣式。

不斷更新、擴充自己的框架樣式,才能游刃有餘的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7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