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外公身上學到的事

抽空去看獨居的外公,他已將近九十。本來同住的舅舅一家覺得空間不夠,兩年前搬到附近住,天天回去送餐;觀念傳統的外公,不願和女兒(媽媽)住,常常怨嘆自己被拋下、活著不知要幹麻。外公更不可能搬來與身為外孫女的我同住,也只好多去陪陪他。身為「大齡單身女子」的我,觀察著大我半世紀的外公,揣想著老後的我,需要具備哪些「生活技能」才能活得有品質些: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

太多健康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若身體退化到一個地步,根本無法完成。外公三天出門一次買牛奶(醫生叮囑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但他只能買紙盒長條狀的尺寸,無法買換算起來更划算的塑膠桶家庭號,他苦笑著說根本提不動也背不動。

第一次聽到,我只覺得震憾,這不是現在健康的我能想像的事,但卻真實發生在外公身上。從此我不敢偷懶,把維持健康排在第一順位。

第二,正向強韌的心理素質。

很多人說老了自然趨於保守,不喜歡變動,加上同輩的朋友親戚陸續凋零,很難不陷入悲觀情緒。但我總鼓勵外公,你將近九十還能自己出門買水果買牛奶,我去看你還會切水果給我吃,真的是很厲害,哪裡沒用了!每次稱讚他完還會用力鼓掌,讓外公露出羞赧的微笑。

我們的文化吝於稱讚自己,而是檢討和貶低自我,我認為從年輕時就要刻意鍛練心理素質,提高心理韌性和面對變動的能力,知道自己一個人生活也很好,也讓晚輩覺得放心和自在。

第三,當個讓晚輩樂於親近的長輩。

外公有時會講起哪個晚輩「功課不好」、「工作也沒頭路」,我會直接打斷他,跟他說如果可以誰不想功課好工作也好?你這樣只會讓人家更不想來看你,你會更無聊喔!長輩的觀念很難扭轉,不知他能聽進幾分,但能提醒我就盡量講。

無夫無子無房無車的我,大概很難像陳嘉玲,到中年還遇到另一半有了小孩,「喜劇」收場。更應該實際地規劃人生下半場,當個自立自強、努力過好自己生活、讓晚輩覺得自在的長輩。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