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內耗,奪回人生自主權:讀《長女病》

「我從來沒開口要你幫忙,都是你自願的,為什麼怪我?」

這陣子引發熱議的《長女病》,作者小花媽在書中寫道,在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分享自己和母親相處的經驗:從小就很會看眼色,設法讀懂母親沒說出口的話,小至做家事,大致提供金錢,沒想到在某次大吵中,媽媽說出:「我從來沒開口要你幫忙,都是你自願的,為什麼怪我?」

「長女病」或「長女症候群」不是正式疾病名稱,而是指家庭中長女(或具長女特質者)因爲社會和家庭期待,長期承受過多責任和壓力的狀態。 特徵包括自我要求高、習慣照顧他人、壓抑情緒、不敢拒絕(課題分離問題)、容易焦慮內疚,長期壓力下容易導致身心失調。 

身為排行老二的女兒,雖然這本書有「承接長女角色的二女兒」這篇,但最打中我的,是心理師分享和母親的課題。

可能是成長經驗、原本個型、所處環境…….我也容易解讀他人眼神去行動(甚至會過度解讀),在高敏感測試中分數總是爆表。

在《兄弟姐妹心理學中》一書中,這麼描述「中間孩子」:「(中間孩子)大多纖細敏感,懂得察言觀色。但身邊的人通常不認爲他們是體貼周到的類型,因為他們太會察言觀色,刻意不展現出來。」

小花媽的心理師那次大吵後,自己去尋求協助,學習不再解讀媽媽的眼神,媽媽沒說就當不知道。

「她發現她的體貼與懂事,不過是他人合理化叫她做事的藉口」

後來某次母女兩人出門買菜,媽媽對女兒發脾氣,怎麼不主動幫忙提東西?

心理師回以:「以後你不開口,我會當作沒看到。你要練習需要幫忙就開口,而不是一直期待會有像我這樣的乖小孩,懂事地幫忙。然後再跟我說:『我又沒叫你幫忙。』大家都是大人了,我也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沒有義務二十四小時照顧你的情緒。」

心理師發現自己的懂事和體貼,只是他人合理化叫她做事的藉口。

懂事才不會被拋棄,不可以辜負別人的信任……這些信念從小緊緊束縛在身上,是時候適度解開了。

回想過往,我也曾好幾次覺得別人沒有讀懂我沒說出口的期待,生悶氣甚至爆炸,讓別人莫名其妙。

後來有陣子和一位同事合作專案,他是個有話直說的人,我內心頻頻驚呼「原來這樣也可以!」漸漸也有樣學樣用「不內耗」的方式和他相處,陌生但輕鬆愉快。

例如有次遇到連假,下班前我問他:「某個統計數字我還在回收中,連假中如果有變化要傳給你嗎?」

同事回以:「你可以傳,但我不一定會處理」(附加笑臉)

過往的我可能會糾結要不要傳,這次決定表明立場:「你下個決定吧。假期中非必要我不跟同事聯繫公事,你確定要做我就傳,不做就等放完假再說。」

同事爽快回以:「那就等放完假再說」我也快樂關上電腦休假去。

從《長女病》中,我們看到當代台灣「女兒」、「女性」所背負的壓力和期待,看見之後,要逐漸練習為自己鬆綁,告訴自己「不完美也可以」、「不一樣要達到所有期待」。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2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