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親教導她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行醫超過四十年的畢柳鶯醫生,面對飽受小腦萎縮症、已清楚自己意願的母親,
陪伴八十三歲的母親斷食自主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二、餓死長輩?不孝?
在忌諱談死亡的社會氛圍裡,要如何「善終」,很需要各方面的好好準備。(找相關資料、心態、溝通……)
書裡提到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裡說明「自然死」:
自然死的實際狀況就是「餓死」和「脫水」,
一般來說,只要聽到「飢餓」和「脫水」,就覺得情況很悲慘,因為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明肚子很餓,卻沒有東西吃,或明明喉嚨很渴,卻沒有水喝,就像在沙漠裡迷路或漂流在大海上一樣,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痛苦。但其實將死之際的「飢餓」和「脫水」,狀況並不相同,因為生命之火已經快要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一點也不會餓,也不會渴。
「飢餓」時,腦內會分泌嗎啡物質,讓人充滿愉悅,也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脫水」時,會因為血液變濃稠的緣故,讓人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的狀態。
強制人工營養法,來自醫護人員必須盡所有努力讓病人活著的使命感;以及家屬不能讓病患餓死,不能見死不救的罪惡感。而在這些觀念背後,隱藏了無法正視「死亡」這件事的態度。
三、有了開頭,路仍漫漫
畢醫生娓娓道來母親的生平、如何在生命最後一段路去陪伴、化解長年的心結,最後陪伴其斷食善終。
可貴的是,也延伸討論善終權利立法以及預立醫療決定書等相關重要法規,供讀者參考。
書中也推薦許多值得延伸閱讀的書單: 《長壽地獄》、《凝視死亡》、《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論死亡與臨終》…..
如何好好生活、好好善終,有了個開頭,台灣社會還有好長一段路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