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在全國局處長會議拋出校園愛心球發想,讓民眾在放學後及假日期間到學校運動時隨時有器材可借,不必再自備球具。之後,教育部主秘林伯樵改口:「提供給民眾的球具,會由教育部埋單,跟學生使用的分開,學校不須保管,而是類似愛心傘概念,以鼓勵學生與社區多運動。」其後,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又表示:會與基層學校溝通,不貿然實施,初期可能會先選擇有意願的縣市學校試辦後再議。
反覆的說法引起基層教師反彈,認為教育部此舉無疑讓本已沉重的教學壓力雪上加霜。日前全教總和幾位立委也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應停止錯誤政策,讓紛擾到此為止。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肯定教育部提出「愛心球」主張,初衷是降低運動門檻,促進全民的身心運動。沒料到會因球具保管、借還球的人力、校園安全等疑慮,引發基層教師抗議。
筆者本身領有數張體適能教練執照,認為現在的多數民眾最需要的不是「愛心球」,而是適當的鍛鍊指引。操場上有打球鬥牛的青壯年,跳排舞拉筋操的銀髮族,也有享受慢跑的勇腳足。無論哪一種,除非有一定程度的肌力相關知能以及定期鍛鍊的習慣,早晚都要面對肌少症。即使大眾已漸知要以肌力運動來對抗肌少症,踏進健身房和找教練,畢竟讓之前沒有習慣的人卻步,尤其是銀髮族。而我們也知道,銀髮族的肌力和其生活品質,之後的長照議題等息息相關。
教育部體育署有體適能指導員的資料庫,也會進行工作媒合。筆者建議體育署安排定點定時的操場邊教練,供民眾諮詢外也可教導初步的肌力鍛鍊技能,並且留意校園安全。讓去操場運動的男女老少,對肌力訓練有機會接觸,甚至進而開始固定鍛煉。把原來要配置「愛心球」的經費拿去聘教練,讓原本要促進全民健康的美意,得已真正落實。
身心障礙兒的寒暑假,學習缺口誰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