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的花,採還是欣賞:讀《擁有還是存在》

雲林縣虎尾鎮有位年逾八十的「虎科婆婆」,長年來在虎尾科技大學附近賣麵,把學生當自己兒孫一般照護,備受學生愛戴。不料有網友在網路貼文,說婆婆到他家門口偷摘花,要她出面說明,引發網友議論,不少人替婆婆求情。婆婆說不知那邊的花不能摘,摘的花拿去拜神並放在麵店讓客人欣賞。

虎尾警分局表示並未接獲報案,但竊盜屬於公訴罪,如有人報案會進行了解。雖然微罪或無竊盜意圖,檢察官通常會不起訴,但也希望民眾要注意,以免無心之過為他人或自己帶來麻煩。

看到路邊的花,如果不會觸法,你會選擇動手摘下,或是靜靜欣賞呢?

擁有還是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樣態

在1976年出版的《擁有還是存在》,佛洛姆在其中以兩首詩作為討論依據。

英國詩人丁尼生寫道:「牆縫裡的花兒/我把你從縫中拔出/連根帶花,都握在我的手裡/小小的花兒—-如果我能理解/你是什麼,連根帶花地理解/我應該也就能明白上帝和人是什麼」

佛洛姆認為,丁尼生這首詩是「重擁有樣態」,也就是對外在事物的佔有,無論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盡的焦慮。

而在現代社會中,消費是擁有的一種型態,具有雙重性質。它可以消除焦慮,但也要求人消費更多,於是我的存在=我所擁有和消費之物。

同樣是看到美麗的話,日本詩人松尾芭蕉反映不同:「當我細細看/薺花正吐豔盛開/倚在離笆旁」

這樣選擇欣賞而非佔有的態度,佛洛姆認為是「重存在樣態」,也就是重視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所謂「存在」是指與世界鮮活而真實的聯繫,也是指向人或事物的真實本質與實在,而非虛假的外表。佛洛姆認為以「存在」為主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佛洛姆在書中以許多面向舉例(例如閱讀、人際關係、對話等等),詳細這兩種生命樣態,是對待自我和世界的兩種不同取向,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結構能決定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整體。

從個體到社會,重建以「重存在樣態」為主的生命形態

延續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佛洛姆在其中闡述愛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也和人的創造性性格息息相關。

而在此書中,佛洛姆進一步點出:「擁有」與「存在」之間的區別,如同對「生命之愛」與對「死亡之愛」的區別,是人類生命至關重要的課題。

人可以擁有愛嗎?如果可以,愛必須是一件物品,是一個你可以佔有和保有的實體。但事實上,世界上並沒有「愛」這種物品……只存在愛的行爲。愛是一種生產性活動。愛是關心、回應、確信和享受。不論愛的是一個人、一棵樹、一幅畫還是一個想法,皆是如此。它意味著賦予生命,增加被愛對象的活力。它是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加強的過程。……愛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人只能「站在」或「行走」在愛情裡,人不能「墜入」愛情裡,因為墜入是被動性質。

出版此書時,佛洛姆已76歲,距離他離世只有四年。我在閱讀此書時,感覺有位已接近生命尾聲的長者,仍不改對社會和人類的關心,大聲疾呼著應進行社會改革。

他在書的尾聲提出「如何重建一個重存在樣態的社會」:禁止在工業和政治宣傳中對民眾進行洗腦、必須消除貧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引入有保障的年收入能使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中的許多罪惡消失(有保障的年收入能確保真正的自由和獨立)、婦女必須掙脫父權制的控制、建立能高效傳播有效資訊的體系、科學研究必須獨立於工業和國防應用之外、裁減核子軍備等等。

其中有幾項目前已看到曙光,但有幾項未必:例如消除貧國與富國的差距、裁減核子軍備等。

一種所有情感健康的人能企及的健康取向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是佛洛姆定義「重存在樣態」的基本特徵,是「內在」的活躍,也就是創造性使用人的各種能力,也意味著自我更新、成長、流露情感、去愛、超越自我封閉的囚籠、傾聽他人、不吝給予。……「創造性」活動指的是內在的主動狀態,它不一定要創作出什麼作品或「有用」的東西,而是一種所有情感健康的人能企及的健康取向。

不一定要真的「創造」出什麼東西,光是在日常生活中,抱持開放態度與人交談。專心聆聽對方,不吝惜給予支持和鼓勵,我們就往「重存在樣態」再前進一點點了!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