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前報導,國教行動聯盟、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指出,當多數孩子參加夏令營、拓展學習經驗時,許多身心障礙兒卻無課可上。如果家長要上班無法陪伴,也沒有其他長輩可支援,兒童就只能留在家中,陷入長達兩個月的生活空白與學習斷線。天使心家族基金會認為,這違反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24條中強調身心障礙者「有權接受相同的教育與課程內容,政府也必須提供所需要的幫助。」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雖然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在暑假期間會開設課輔班,但實際參與比例極低。以台北市為例,112年實際參與暑期課輔僅佔18%;其他縣市因資源與短缺,開課比例就更低。
筆者身為國中教師,有兩點想法:
第一、建立系統性安全網,刻不容緩
筆者曾遇過某位熱心的同事,她的班上有身心障礙兒,在學期間她盡心盡力協助學生,但也擔心畢業後的暑假,沒有大人照看的學生怎麼辦?剛好該生的妹妹是低一個年級,暑假會來上輔導課。於是她情商妹妹的導師,讓學生可以跟妹妹一起來上課,坐在後面做自己的事。
校園裡有許多熱心和不求回報的老師,但應該建立系統性的安全網,而非仰賴單一老師的善意和調動能力。
第二、「要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企盼各地盤點、串連在地資源,從學校、里長、圖書館…..都可以是拉孩子一把的援手。
例如苑裡鎮長劉育育,數年前偶遇來自己書店店消費的學子,向她請教如何準備升學的備審資料。她發現許多學生對於大學科系的未來發展不是很了解,於是創辦苑裡海風夏季學校,邀請約30位苑裡出外就讀不同科系的青年,回鄉分享求學經驗,協助釐清對於科系的想像。而這些學生和青年的交流,也無形中推動地方上的正向循環。
再例如「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里長,打造書屋,與致理科技大學合作開設咖啡證照課程,專門協助所謂的「飛行少年」——經常翹課或離家在外遊蕩的青少年學習一技之長。透過考取證照,幫助這些容易被社會忽視的青少年重拾自信。
身心障礙兒的權益不容忽視,企盼從政府到地方,能盤點和重整資源,織就一張接住每個孩子的社會安全網。0.
比起愛心球,民眾更需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