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邀請,隨同主任和組長,一起參與鶯歌在地的「產地開放日」活動,今天的路線是工廠見學A。
官網上的路線說明:
鶯歌國中正門前集合 ➊雜貨店→ ➋日和Liher→ ➌陶聚→ ➍臺華窯製造現場→ ➎安達窯→ ➏合力酒廠→ ➐接駁車前往同慶里活動中心;導覽終點鶯歌陶瓷老街,在此解散。
我們參加的是10/9(四)早上這場,導覽員是王弘宜先生。
弘宜先生本身也是鶯歌在地知名陶藝家,窩窩陶瓷藝術 WoWo ART的負責人;一個早上帶著我們穿梭在永昌街的巷弄裡,口才流利又幽默風趣,還會看行程適時增加私房景點,跟到這團真是賺到啊!

校門口的金色郵筒,因為鶯歌國中出了位奧運金牌選手:林郁婷🥊

步行一小段,準備進入永昌街,第一站是佳智商行

大馬路上車流不息,等一會兒才趕緊穿越馬路。

雜貨店年年幫當地移工朋友辦年終抽獎,將得獎瞬間拼貼輸出成海報,一張張燦爛的笑靨就此定格在那瞬間美好的時光。
老板娘本來專心處理著豆腐,微笑聽弘宜先生介紹。看我探頭探腦十分好奇,悄聲說:「門的背面那張是今年最新的」

讓移工朋友可以賒帳的小本本,裡面就不拍了。

徵得同意後,拍下老闆娘處理豆腐的模樣。日常的樣貌,毫無雕飾,有種平靜的美感。

一行人進入永昌街的背影。
藍天白雲,秋陽曬得人微微發汗。
根據《硘味鶯歌城:老窯老店說故事》這本書的介紹:
永昌里以前稱為「瓦窯仔」,清代以來即有瓦窯存在,最早的記錄是1893年陳逢源成立順成製造瓦工廠,1908年陳維德也在此製造黑瓦。發展迄今,永昌街、建國路、鶯桃路圍成的工業區,腹地十公頃佔鶯歌面積的1/10,是鶯歌陶瓷工廠最多的聚集地。除了許多大型工廠,小巷弄內也聚集許多陶瓷工作室,形成綿密的產業鏈以及多元的產業風貌…….是相當難得一見的窯廠聚落。

一、日和甜點店
來到鶯歌近年來頗有名氣的日和甜點店。這是老闆自建的一棟建築,可惜目前暫停實體店面的營業,改轉線上。(據弘宜先生的說明,因櫃檯人員臨時離職,找人手大不易)

牆上有精神標語:「敦親睦鄰」

二、陶聚
成立於 2016 年 的陶聚,是勝昌陶瓷第三代陳祖豪先生所創之品牌。
先在店的前方簡單認識陶瓷製程。

狹長型的工作室,有清楚標示製陶步驟。

老闆展示並說明測溫錐。從本來是直立狀態,藉由觀察測溫錐彎曲狀態,可以隨時調整窯燒的溫度。

陶聚準備了陶瓷能量球分享給參與者。
因為原物料含鐵,會釋放紅外線 ,放水杯喝完皮膚會好,也可以放進酒裡,口感會滑順,但不能放可樂,會直接變糖水。
隨手估狗一下,這顆球在蝦皮居然一個要超過四百元!

在報導中,陳祖豪先生提到:
「「我覺得,要時常『感受』自己是誰,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會成為驅動自己的動力,才能定期回頭看自己有沒有在對的道路上,檢視自己的目標、修正自己的方向。」陳祖豪發現,這樣的練習往往遠比研發產品更花時間,卻也更為當代所需。
有幸在短短時間內參觀陶聚,感受到這是老闆投注大量心力,用心打造出來的一個空間。也很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聽陳祖豪先生的介紹,對製陶過程會有更清晰的理解。
三、臺華窯
下一站來到臺華窯的工廠。
臺華窯是創立於1983年的鶯歌在地知名陶瓷品牌,因其精湛的釉燒工藝和藝術結合,成為總統府、外交部的國賓禮品,被譽為「官窯」或「鶯歌故宮」。

臺華窯的營運長呂家瑋先生親自為我們導覽

工廠二樓的灌模區

陽光靜靜灑在數不清的陶瓷品上,守護著這一切

來到彩繪區,超過十位師傅專注工作著

臺華窯準備了「瓷之華」杯子分享給參與者。根據官網說明:「瓷之華」瓷器特色,在於經過「液磁同頻共振」技術處理後,可使水分子細小化,能降低高粱酒刺激感的比例達69 點( 約48.7%),並促進高梁酒酒中香醇( 棕櫚酸乙酯)的含量提升4 點,增強原釀香氣成份。

現場用一般玻璃杯和這個杯子分別試喝酒和茶,味道真是大不同,口感更為滑順。推薦「瓷之華」系列產品給大家~

今年暑假去陶博館看特展,覺得太有意思了!順藤摸瓜收聽陶博館的podcast,聽到臺華窯董事長呂兆炘先生,長年來和藝術家們合作,慷慨提供一方藝術創作的園地,真是令人感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