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陶瓷博物館介紹

來到鶯歌轉眼也幾年,目前要邁入第三年的閱推工作,常需要和在地連結,但其實對這方面只有粗淺皮毛,授課時總是一陣心虛。

決定利用暑假,以陶博館作為起點,重頭認識這個有超過兩百年製陶史的文化重鎮。

1.鶯歌陶瓷博物館一樓介紹

從陶博館的外觀(淡灰色的建築主體,運用的建築材料是清水混擬土、鋼骨結構、玻璃帷幕和洗石子牆壁)、穿過橋的入口線性廊道,看下去是有如私庭院的水庭等等,建築師簡學義的巧思,就足以駐足許久。

一樓有「常設展:走向從前—台灣傳統製陶技術」、可以先對製陶繼續有初步了解。另外有陽光特展室,也會更換展品,展出更多元的陶藝品。

2.鶯歌陶瓷博物館二樓常設展介紹(上):「回看所來處」

210展廳探討「十七世紀後陶瓷與台灣的關係」,先從台灣社會與經濟的面向,歸納台灣陶瓷的整體發展情形,再從民間信仰、傳統生活、傳統建築的面向,呈現陶瓷在台灣文化的重要性。(摘自導覽文字)

3.鶯歌陶瓷博物館二樓常設展介紹(中):「硘仔鎮」

二樓的第二展間:「硘仔鎮」,這個展間介紹兩百年來鶯歌的陶瓷發展

十九世紀初期,漢人移民帶來原鄉製陶技術開始發展(主要是泉州吳姓家族生產,家族成員負責管理);二十世紀初期,福州師傅傳入技術,加上政府為了規範銷售秩序,在1921年成立尖山陶器販賣組合,才從家族式經營走向產業化發展。

4.鶯歌陶瓷博物館二樓常設展介紹(下)「穿越時空之旅」、「未來預言」

203展間,是「穿越時空之旅」,認識台灣史前陶的發展。

204展間是「未來預言」,介紹工業與精密陶瓷,文組的我看得霧煞煞,只知道陶瓷真的可以做到好多事啊!

5.陶博館 陶瓷藝術園區介紹

整棟陶博館逛完後,別忘記從一樓大門另一側出去,還有陶瓷藝術園區。

除了「台灣國腳」詹國祥老師示範「傳統腳踢轆轤」,「遠得要命廁所」、「糖果牆」、戲水池等也很適合拍照打卡。

6.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鶯歌陶瓷博物館特展)

三樓的特展是每半年會更換一次,這次的特展是「相遇:台灣陶瓷的美術風景」,所謂的「相遇」,是指工藝和美術的相遇、畫家和陶瓷的相遇、寫實和抽象的相遇、傳統與現代的相遇、中國水墨風格和西洋繪畫的相遇這五大議題。

7.鶯歌陶瓷博物館 內在小孩—施姵伃陶藝展

b1的陶藝長廊也會不定期更換展品。很幸運在開展第一天,看到「內在小孩—施姵伃陶藝展」,除了每樣展品都超級可愛,還有饒富意義的互動體驗,極力推薦~

在《人生四千個禮拜》中讀到,哈佛大學的藝術史老師珍妮佛.蘿勃茲,無論開什麼課,第一份作業永遠一樣,也永遠會引發學生的哀號:到地方博物館挑任一幅畫或一座雕像,凝視三小時,中間不能使用手機或跑去喝咖啡(後來教授有通融「上廁所」)。

在步調越來越快的社會,掌握這個世界的方法,就是有能力抵抗想加速腳步的衝動,從耐心完成真正重要的事中獲得滿足感,而「耐心」成為一種珍貴的力量。

我沒有花三小時盯著一個陶藝品,但一個個展間來回看幾遍,仔細閱讀說明牌子上的字句,的確也是新奇的體驗。

歡迎大家前往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以上只是對陶博館的粗淺介紹,有所疏漏處歡迎指教和交流😊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5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