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造訪陶博館幾次,深感這裡蘊藏著數不盡的寶藏,值得細細品味,一訪再訪。將分成數篇文章來介紹陶博館。
「建築師是以石頭寫詩的人」
陶博館座落於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自89年1月3日掛牌成立,同年11月26日開館啟用,並於99年12月25日配合新北市升格改為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交通十分便利,可自行開車,或搭乘火車、客運、公車等到訪。步行可至鶯歌老街和新北市立美術館,認真逛三天都逛不完。在出發前也可確認一下購票資訊,有些身份可以免費,要記得帶證件。(不要像我明明是新北市民,有次去忘記帶錢包,硬是付了80元)
博物館外給人第一印象是簡潔俐落的灰白色的基調,作為陶瓷的完美陪襯。根據報導,建築師簡學義的設計構想,是因應陶瓷展覽品不需要控制溫度、溼度的特性,引進充分的自然光。淡灰色的建築主體,運用的建築材料是清水混擬土、鋼骨結構、玻璃帷幕和洗石子牆壁。
簡學義也表示,所有技巧的背後,是對本質的瞭解。「建築師是以石頭寫詩的人,建築可以超越物質的存在,而進入心靈世界,」。
陶博館外觀照片取自鶯歌陶瓷博物館官網

陶博館的空間是地上三層,地下兩層,本篇介紹一樓。本樓層有陶品集(文化商品店)、諮詢服務區、常設展(走向從前—台灣傳統製陶技術)、陽光特展室等區域,除常設性展覽與特展外,也會不定期舉辦各式表演或體驗活動。
挑高的大廳,陽光散落而下。一進館左手邊是文化商店、櫃檯和寄物櫃(可向櫃檯登記後免費使用),旁邊也有廁所和飲水機,十分便利。
寄物櫃旁邊是蛇窯中段展示品。陶博館特別聘請水里師傅搭建,依循古法縮小比例所製成。蛇窯通常依山坡而建,遠遠望去就像一條蛇。目前鶯歌所知最早的製陶窯爐就是蛇窯。窯體大,煙囪要高;但是太高會造成空氣流動快,浪費燃料,比利如何也需要拿捏。

蛇窯側邊的孔洞,是燒到一半為了觀察和二次投薪用。

常設展:走向從前—台灣傳統製陶技術
順著往前走右轉,就會進入常設展,來認識製陶技術。

牆壁上展示常見的幾種燒陶燃料,早期多用自然材,也會因地緣和燒製程序考量去挑選燃料。導覽老師表示,以前北部多用相思木,南部多用龍眼木。

這片長條展示板上,有五個短片,內容分別是土、形、飾、釉、火,可以掃QRcode好好觀賞(也要記得帶耳機喔)

(一)土
土的形成:黏土是含水的矽酸礬土鹽礦物的混合物,是地球表面的冷卻物質經長時間變遷風化與侵蝕而成的產物,多分布在各種沉積鹽礦中。
「水」夾帶碎粒對岩石產生互相磨損的機械作用,長時間反覆作用下,細小的泥粉隨著水流沉積形成了黏土。

下圖中由上方人偶順時鐘方向分別是:採土、洗土、人力練土(踩土)、牛隻練土(牛踩土)、人力練土(揉土)。

(二)形
形:創造力的表現精靈。可分成手工成形和機器成形兩大類。前者有手擠胚和手拉胚兩種,後者是日治時期引進,得以大量化生產,把台灣陶瓷帶入現代化時代。
這裡展示運用不同模具來完成特殊造型的技法,以及製作圓型器的轆轤拉胚。

(三)飾
飾:美的方法,分為裝飾和修飾。
大型物件多是簡單貼花(用土先做好圖案再貼到胚體上,可造成浮雕效果)或拍打紋路,小型的則是以模具製作再去裝飾。
下圖是我覺得最特別,名為「螢手」,景德鎮盛行的鏤空雕刻技法。
先在胚體上雕刻出小洞,素燒後施予透明性釉藥再燒,鏤空的小洞被釉藥填滿,光線穿透下,散發出螢火蟲般的光芒,被稱為「螢手」又名「米粒燒」。

(四)釉
釉:美麗的彩衣。
釉藥是黏附在陶器胚體表面的粉末,在燒製過程中全部融化,熔合在一起生成一層與胚體緊密結合的新材料,冷卻後不會再回到先前的組織成分。除了讓陶瓷更加美觀,其容易清洗和抗酸鹼等特性,也讓陶瓷器皿更符合實用需求。
最原始的釉藥是天然灰釉,以前人觀察胚體經過燃燒,會產生不同質地,故生產出不同釉藥。
以燒成溫度來分,可分成低溫(650-1100度)、中溫(1200-1250)、高溫(1280度以上)。以透明度來分,可分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也可用成分、燒成質地等來分類。

(五)火
經過燒製,釉藥會形成不同狀態。窯爐、溫度控制、燒材……都會大幅影響成品。
窯爐依照形狀、燃料種類、燒成用途等分類,也大相徑庭。
氧化燒是燒製過程中持續提供充分的空氣,還原燒是刻意控制窯爐內空氣,來造成色澤的改變。

陽光特展室
看完常設展,大廳另一個是「陽光特展室」,空間十分敞亮。腳下的大理石地磚,為了避免鋪到牆就切邊,營建時的總主任精算許久,拼出幾乎沒有切邊的鋪面,這是對細節的堅持。
這期的展覽是「2025全國兒少陶藝獎」,以「站上巔峰:我的運動舞臺」為主題,邀請全國兒童與青少年以陶瓷為媒材,塑造心中的運動英雄與夢幻賽事,形形色色的動態設計十分有趣。


一樓的文化商店也十分值得一逛。2024年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新北市府博物館入口服務空間改造」在陶博館正式登場,空間更顯寬敞。裡面陳列許多得到鶯歌燒認證的藝術品,送禮自用兩相宜。
逛完了一樓,大廳中間有個Z字型長梯可步向二樓。一樓到二樓間有「玻璃長廊」,取自隧道窯的意象,標記陶工的辛勤努力。出太陽時烈日曝曬,不宜久待,若是雨天想必另有番風味。

站在Z字型長梯的中間,導覽員說明:往園區後方看是昔日出產黑土的尖山(如今已被建築物擋住,只能看到一個小小山頭),往大門口方向則是鶯歌溪。

以上是陶博館一樓的粗淺介紹,篇幅所限,還有許多精彩之處,歡迎來陶博館親身體驗,享受美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