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館 陶瓷藝術園區介紹

別有洞天、頗具看點的陶瓷藝術園區

整棟陶博館逛完後,別忘記從一樓大門另一側出去,還有陶瓷藝術園區。

下方照片是館內一樓通往二樓時會經過的「玻璃長廊」,取自隧道窯的意象,標記陶工的辛勤努力,從外面看原來長這樣。

尚未進入陶瓷藝術園區前,附近有件作品,名字是「白日夢的旅行」。

在告示牌上藝術家這麼說明:「我從工作室看向窗外,看著整天玩耍的孩子們,不論下雨還是晴天都有人撐著傘,孩子們總是天真地大笑。我試圖感受並且品嚐這一切。當我將這些感想帶回工作室時,我便開始將這漫長的旅程編織成一則故事。」

陶瓷藝術園區的入口。

陶瓷藝術園區延續陶博館清水模設計理念,根據陶瓷的要素,分成風、火、土、水四個廣場。裡面有陶瓷大型公共藝術、兒童戲水區、提供民眾輕鬆與陶瓷藝術互動的空間。

園區入口左手邊,是比利時藝術家安‧凡‧雷伊的作品,名稱是「共聚之門」,由707件的陶瓷組合而成。分開有各自的美,組在一起也有其魅力。

步入園區,有座大型公共藝術吸引我的目光。

根據導覽老師解說,這是來自阿根廷的維瑪.維爾拉佛德在陶博館駐村時的創作,名為「福爾摩沙小姐」。
體操選手在示範鞍馬,身體上半部與下半部就像是分開了一樣,下方的「鞍馬」是衛浴設備的部分。

馬賽克拼貼的繽紛作品,是由參與的學生陸續拼貼而成。

家長和小孩最喜歡的,應該就是戲水池了。

這是2006年,由美國陶藝家維吉尼亞.史考琦所設計。他在2003年曾以拜訪藝術家的身份來到鶯歌,對此地蓬勃的陶瓷文化和產業印象深刻,而陶博館是這一切的中心,給予他「永恆浮動之球體」的創作靈感。

水池裡五十個上了玻璃釉的陶藝球體,反映了鶯歌的五種主要陶瓷用途(藝術、建築、日用、衛生與工業),而藝術家也以來自鶯歌本地的陶瓷和彩釉資源來製作球體。此外,球體是一種普遍形狀,象徵結合了玩笑和歡樂;陶土球體也是陶工開始製作陶器的初體。

絕佳打卡點:許願糖果牆和遠得要命廁所

如果喜歡打卡、拍網美照,務必要走到藝術園區的最深處,來一探「許願糖果牆」。

這面牆的起源,是2020年因爲疫情而閉館,館方製作泥漿球體,邀請民眾在球上寫下心情,為疫情祈福,再由館方統一燒製。兩面牆面共計超過兩萬顆球體,十分壯觀。

穿越「許願糖果牆」後還有驚喜:「遠得要命」廁所

這個戶外廁所是陶博館使用率最低的廁所(這麼偏遠,好像也頗合理),後來陶博館參考美國的廁所駐村計畫,邀請數位藝術家進行創作,將廁所塑造成藝術空間。

下圖是日本陶藝家胡宮雪娜的作品。創作理念是將陶器擬人化,製作出讓人感到活潑而親切的標誌。

女廁裡的作品「雨天」,由台灣陶藝家陳韋竹創作。希望大家和穿黃色雨衣的兔子,一起享受雨天的美好。

「台灣國腳」示範「傳統腳踢轆轤」

我個人認為陶瓷藝術園區最不能錯過的,是「台灣國腳」詹國祥老師示範「傳統腳踢轆轤」。

詹老師十分親切健談,邊熱情向導覽老師和我分享陶藝知識,邊走過去調整大型電風扇對著我們吹,一本正經表示:「抱歉,裝冷氣的預算還沒到,有點熱。」聽得我們一愣一愣,想說這麼大的戶外空間要裝冷氣啊,老師噗哧一笑才知道是開玩笑。

很敬佩老師耐著高溫酷暑,還能一遍遍笑咪咪地對訪客示範腳踢轆轤,閒聊中還特地為我們調整電風扇,何等的修養。

老師說明這個腳踢轆轤是自己用泥漿、鬃鬚和竹編做的,已經用壞好幾個,目前這是第四個。

旁邊這兩個高大的花瓶,是用「手擠胚」(又稱 「圍泥條」)的方式製作而成。

示範區旁邊的牆壁上,有許多老師受訪的報導,老師也熱情補充許多相關知識。

出身鶯歌阿南坑的詹國祥老師,父親翁成來是鶯歌知名陶師。父子兩代、兄弟四人都是製陶名師。(因詹老師小時家貧被送養故從母姓,五歲時在父母堅持下帶回養育)

八歲時因大環境改變,一家跟著父親的友人(王漢騰師傅)到苗栗爐記陶器工廠工作(老師稱為「一輩子的貴人」)。兄弟四人也隨父習陶,一家住在工廠裡。從生活陶學到酒甕,記憶漸漸精熟。

回憶過往,以前爸爸在做陶時,負責在旁腳踢轆轤的就是媽媽。為保持平衡,會手拉一條草繩。踢久會腰痠背痛,四兄弟就幫忙輪流,不知不覺也學會這一門手藝。(老師開玩笑表示,當時這樣搭擋腳踢轆轤的夫妻,都不會吵架,是模範夫妻)

後來一家輾轉又回到鶯歌生活,轉向藝術陶的製作。爸爸去北投中華陶瓷,詹老師則進入當地的市拿陶藝,開始學做仿古花瓶。歷經很多家的磨練,以及按件計酬的辛苦,終於磨鍊出一身扎實的工夫。

長大後聽媽媽說才知道,當時是媽媽堅持要把送養的自己找回來,全家一起去苗栗,「這身功夫是媽媽給的」。爸爸很嚴肅,但想念他時,「就去陶博館二樓常設展的影片看他。」

「人生就像這個大花瓶,一段一段去完成,就把它塑造成完美,把人生的過程裝在裡面。」回憶過往人生,詹老師滿滿感恩之心,即使已從事陶藝工作超過半世紀,仍時常思考,如何用擅長的拉胚去突破比較難的造型。

而詹老師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能找到想傳承手藝的弟子,讓這一門手藝能繼續傳承下去。祝福詹老師能如願找到傳承衣缽的弟子,讓這門技藝能流傳下去。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5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