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讀者寫訊息提問:「小孩三年級,他有些玩伴被家長送去讀經班,我也該送他去讀經班嗎?」
首先,市面上讀經班琳瑯滿目,不確定讀些經、用什麼方式讀、老師又怎麼帶領,所以我無法直接給出要或不要的答案。
或許可以回到源頭思考:把小孩送去讀經班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增進背誦能力、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或是其他?
如果目前尚不清楚去讀經班的目的,或許可以參考國際上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需具備的閱讀素養做的大規模調查,再回推應該幫助小孩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 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IEA) 自2001 年開始,所主導的計畫, 目的是研究世界各國及地區四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 五年為一個循環。
PIRLS對「閱讀素養」的定義是:學生能夠理解並書寫語言的能力;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非只限定課本);能從閱讀中學習;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由閱讀中獲得樂趣。
台灣在2006年第一次參加,排名22; 第二次2011年,排名第9; 第三次2016年,排名第8; 第四次2021年,排名第7, 是歷年來排名最高,十年來平均分數最低的一次。研究指出,父母的閱讀態度愈好,學生的閱讀表現更佳。 尤其是學前父母愈常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活動, 學生閱讀表現愈好。 不過調查顯示, 台灣父母在上一屆(2016年)喜愛閱讀者占19%, 2021年下滑4個百分點為15%。
另外,OECD從1997開始推動 「能力的定義與選擇:理論與概念基礎」, 目的是提供一個完整架構, 用來明確界定十五歲學生適應社會生存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青少年閱讀素養評量(PISA)。
從2000年起,每三年一次,每次深入調查一個領域, 另外兩個領域為輔。分別是閱讀、數學和科學。台灣在閱讀方面的表現, 從2006年開始, 每隔三年分別排名: 16、23、8、23、17、5。
這兩個分別針對九歲和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做的研究,也能看出國際上對學生閱讀素養的重視面向。九歲左右是從「學會閱讀」過渡到「用閱讀去學習」的關鍵;十五歲左右,則是適應社會生存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
當然,國際上大型測驗不代表一切,還是得先釐清想達成的目的,再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