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接連關於教育的三則新聞,放在一起看,讓人需要深呼吸。
第一則報導,針對近年來不斷惡的師資荒, 教育部長鄭英耀在立院答詢時表示,持有教師證卻不願任教, 可能原因包括科技產業待遇較佳、師生互信不足等。
為什麼師生互信會不足?
又看到另一則新聞:
台北市營養午餐常發放奇異果、百香果等原型水果,部分水果需要截切才能食用,國小學生不能使用刀具「好難吃」, 甚至出現吸管插柳橙、塞在書包成水果泥等情況。
台北市議會質詢時,民進黨議員洪婉臻關注食用情形,現場擺出水果,邀請教育局長湯志民體驗小學生吃水果的實際狀況。湯志民先選擇柳橙後,反應是「沒有刀子」,洪議員提醒小學生沒刀子用,請他用手剝。湯表示,柳橙可做截切,也坦言手剝比較辛苦;至於百香果要切開,需要湯匙。
教育局表示,裁切水果能增加學生食用意願,但學校午餐供應尚需考量「水果截切過程易導致氧化」、「維生素C流失與口感變差」、「截切後保鮮時間短」、「冷藏保存與快速配送」、「微生物繁殖與食安風險」及「包裝材質若為一次性塑膠,增加環境負擔」等因素。
將邀集學校討論截切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並同時進行詢問團膳業者有關冷鏈、保存、食安、環保包裝等問題;之後以實施計畫的方式,尋找有意願的學校進行研究規畫。
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真覺得老師辛苦了。
雙語、STEAM、潔牙、午餐、鮮乳、生生有平板、AI、SEL…….
現在出現需要截切的水果,需要「邀集學校討論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會不會到最後,責任又落在第一線教師身上?
許多教育圈同業看到此新聞,紛紛分享:「水果為什麼不帶回家吃,父母沒有養育責任嗎?」、「我在自己抽屜放水果刀,有想在教室吃的就來排隊請老師切,不然水果自己帶回家」、「營養午餐從營養午餐從排隊盛飯到收拾善後只有三十分鐘,還要再加上截切水果?」、「很多同事的午餐時間是一顆顆洗全班水果中渡過」、「乾脆專門聘個洗水果的人」……..
只要覺得這是「為學生好」, 責任就無限制堆加, 幾乎沒有合理的喊停機制, 讓第一線教師疲於奔命。
責任無限上綱還被當成理所當然,幾乎沒有相對應的獎勵措施, 一出問題老師動輒得咎, 如此不平衡的關係可有機會互信?真誠相處?
最後一則新聞, 朝野立委在質詢時關注是否調整教師鐘點費、導師費等議題。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表示對教師的待遇應該更合理化,但須避免「中央請客,地方埋單」。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預計在12月底提出相關方案。
調整教師鐘點費、導師費就能有效解決教師荒嗎?
「切水果」,以及教室內會衍生無以計數相似的問題,通通無極限堆在第一線教師身上,或許才是教師逃跑的原因。



【投書】減少國中導師授課時數或提高獎金 是否能有效解決教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