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讀《愛的藝術》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第一、這本書實在太紅了! 不只各大KOL頻頻推薦,許多閱讀團體和獨立書店的讀書會,也常把此書選為閱讀書目。 令人好奇:這幾年書市有許多談相關議題的心理學科普書籍,這本在1956年出版的書,如何能「殺出紅海」,成為一再被提起和引用的經典?

如果你這一生只打算讀一本心理學的著作,那麼你應該讀《愛的藝術》(諮商心理師鍾穎)

第二、個人需要:承蒙某家獨立書店的邀請,閱讀女子將在2025年的八月,進行一場《愛的藝術》讀書會。也趁此機會,把此書從書櫃中找出來重讀。

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的三個問題想問

第一、現今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相關心理學科普書籍,這本有何特別之處?

第二、當今主流文化以找「神隊友」為理想伴侶條件,關於這樣的「擇偶標準」,作者給讀者什麼建議?

第三、愛需要學習嗎?如果需要,如何學,又如何實踐?

三、作者介紹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家中獨子。 曾祖父和祖父是猶太拉比,一位舅父是《塔木德》學者,父親是葡萄酒商人,全家是虔誠的正統派猶太教徒,但佛洛姆在1926年放棄當猶太教徒(理由是民族主義和全面的人文主義相抵觸)。

我放棄我的宗教信仰和實踐,是因為我不想參與任何對人類的劃分,不管那是宗教上還是政治上的劃分。

1922年從海德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離開納粹德國,成為美國公民;1974年搬家到瑞士;1980年過世。

佛洛姆是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學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

破壞性是未被生活過的生活的結果

主要著作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

四、本書核心觀點

1.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

2.在現代社會中,為何「愛」變得如此艱難?

3.如何學習愛、如何實踐愛

4.破除跟「愛」相關的迷思和誤解

五、本書精華內容

(一)愛需要學習嗎?

一如生活是一門醫術,愛也是一門藝術。 我們必須以學習其他任何藝術(例如音樂、木工)的相同方式著手。

步驟:

1.掌握理論

2掌握實踐

3.把精通一門藝術看成終極關懷,認定世界上沒有事情比精通該項藝術更重要

(二)為什麼沒有愛,人無法生存?

人誕生之際,就從一個確定的處境被拋到一個不確定和開放的處境中。 他發覺自己是一個與他人分離的個體,如果不能用某些方式與他人和外在的世界和一,就會陷於精神錯亂。 察覺到人類的分離性又沒有透過愛來達成合一,這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罪惡感和焦慮的根源。 所以人最深切的需要,是克服分離狀態,離開孤單之牢。 既然如此,要如何克服分離,怎麼實現合一,怎麼超越個人的生命找到一體性?

(三)愛的特徵

1.愛主要是給予(giving),不是領受(receving) 給予不是被剝奪,而是能力的最高表現。在給予中,我體驗到自己的強壯和能力。

2.給予的主要領域是人的領域,而非物質 不必然是為對方犧牲生命,而是給予他的喜悅、他的知識、他的興趣……

3.已達到「創造性人格」,克服依賴性和自戀型的全能心態,有勇氣以自己的能力達成目標

4.照顧:愛的本質是為某件事「付出勞力」 ,「使他成長」

5.責任:「負責任」意味著「完全自願」之下,「能夠和準備好回應」

6.尊重:按照字根(respicere:注視),它是一種認知他人獨特個體性的能力。 尊重表示我照對方的樣子來認識他,讓他按自己的本性去成長。

法國老歌:「愛是自由之子」

7.了解:沒有了解,不可能尊重對方;沒有了解的引導,照顧和責任是盲目的。這種了解只有「站在對方的處境」來了解他才能做到。 此外,人有去瞭解「人的秘密」之慾望,唯一途徑是「愛」。愛是積極主動地穿透他人。在愛中,求知慾會因為合一而得到止息。

照顧、責任、尊重和瞭解會在人格成熟的人身上同時出現,也就是能夠創造性地發展自己能力的人。

(四)親子之間的愛

1.母愛是無條件的,作為孩子唯一需要的是「存在」。但母愛不僅不需要贏得,也不能被獲取,被創造。

2.父愛是有條件的,被愛是因為實現了父親的期望。父愛是配得的人才能得到,順服成為最大美德。

3.一個成熟的人會擺脫外在的父親和母親,把他們建立在心中;在愛的能力上建立母性良知,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力上建立父性良知。

(五)愛的對象

1.愛主要不是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

2.兄弟愛:對「其他任何人」都有一份責任感、照顧、尊重和了解

3.母愛:有兩個層次,分別是照顧和負責任(奶)、灌注「愛生命」的觀念(蜜)

「母親對生命的愛就像她的焦慮一樣,是有感染性的。兩種態度對小孩的人格有深遠影響。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在小孩身上和成人身上分辨出哪些人只得到過奶,哪些人卻同時得到奶與蜜」

4.男女愛:具有排他、非普遍性;常和「墜入情網」的爆炸性經驗被混為一談。 「排他性」並非佔有性依戀,這只是兩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男女愛是排他的,但它會在愛另一個人中愛全人類,愛所有生命。

5.自愛:自私和自愛是完全對立。自私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 例如:過分掛慮孩子的母親,對他們的關懷對象有一種深深壓抑的敵意。過分關心是因為他們不得不以這種方法彌補他們沒有愛孩子的能力。 「不自私」的母親往往更糟。無私讓孩子無從對她批評,孩子被置於不能讓母親失望的責任下,被教育成不喜愛生命。

6.對神的愛: 「人對父母的愛」和「人對神的愛」:(相似之處)一開始依戀母親,然後轉向父親(動機是博取父親讚賞,避免對方不悅)。到了完全成熟階段,他會擺脫父親和母親形象,不再把他們當成保護性和指揮性力量,而成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六)現代西方社會中的愛及其解體

1.資本主義的基本架構之一,就是以市場作為所有經濟關係規範者的原則。

2.人的困境: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人們覺得自由和獨立,不受制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然而又心甘情願地接受命令,做他們被期望去做的是,毫無摩擦地適應社會機器。……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變富、奔忙、運轉、前進。

3.結果:現代人與自己、他人和自然界疏離。他被轉化成為商品,把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一種必須在現存市場條件下帶來最大利潤的投資。

4.現代文明提供讓人感到不孤單的方法:千篇一律的科層化和機械化的工作(麻痺他們對超越和合一的需要);娛樂的一律化(克服不自覺的絕望)

5.現代人的愛和他們的社會性格兩相呼應:「團隊」的概念(交換整套的「美好性格特徵」,希望能做一樁公道買賣)

6.病態的愛:把愛視為彼此的性滿足,視為「團隊工作」,逃避孤單的避風港,沒有擺脫「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某種意義下未斷奶」的男性 ,過度依戀父親的男性(人生目的是取悅父親,女性對他們沒有核心重要性)

7.借助投射機制來迴避一己的問題 :把焦點放在被愛者的缺點和軟弱之處,或是把一己的問題投射在小孩身上(當一個人覺得未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意義,他就試圖要使他的孩子生活有意義)

(七)愛的實踐

#條件

1.紀律:重點不僅在某種特定藝術的實踐上保持紀律(例如每天固定進行多少時間),而是整個一生保持紀律。 按規律的時間起床、每天花定量時間在沉思、閱讀、聆聽音樂和散步,不沉迷於逃避現實的活動(看靈異小說和電影),不過度飲食;……應該讓它們成為我們意志的表達,我們應該是心甘情願。

2.專注

我們的文化鼓勵一種不專注和散漫的生活方式,其程度是絕無僅有

我們的缺乏專注清楚顯示在我們的難以獨處上

在每件他所做的事上保持專注;首要意義是傾聽;完全活在當下;一個人如果不能變得對自己敏感,就無法學習專注。(處在一種警戒的均衡狀態)

3.耐心

4.無上關注的態度

5.間接方式:在開始學習一門藝術前,我們必須先學習許多其他東西,而且常常是看似不相關的東西。

#素質

1.克服對一己的自戀:自戀的反面是客觀性;掌握客觀思考的機能是理性,理性背後的感情是謙卑。愛因為取決於相對程度的無自戀,它需要發展謙卑、客觀性和理性。

2.理性的信仰

(1)籠罩於整個人的性格特質,根基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根植於創造性的思想活動和情感活動,不是關於某間特定事情的信仰。

(2)有信仰的前提: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任何堅持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安全穩定的人,不可能有信仰。

(3)信仰也是任何重要的友誼和愛中不可少的素質。

對他有信心(信仰),意思是我確信他的人格核心和基本態度是可靠的;另一個意思是對他的「潛能」有信心;最終以對「人類」的信心為巔峰。

(4)實踐信仰和勇氣的方法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先去注意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失去信心,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種失去信心的情形的藉口。

六、本書金句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在愛中,兩個人主要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

七、總結及待解決問題

在讀這本書之前的三個問題,讀完後有解答嗎?

第一個問題:此書有何特別之處? 當1956年佛洛姆出版《愛的藝術》時,他是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引起廣泛討論。直至今日,無數讀者還是受惠許多。

第二個問題:當今主流文化以找「神隊友」為理想伴侶條件,關於這樣的「擇偶標準」,作者給讀者什麼建議? 即使整個社會和經濟組織,建立在個人自尋利益上,但「資本主義」 自身是一個複雜和不斷變化的結構,允許大量不從眾狀態和個人自由度的存在。然而,如果認為愛是對人類生命難題唯一理性解答,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社會結構需要做出一番重要而激烈的變革。

第三、愛需要學習嗎?如果需要,如何學,又如何實踐? 作者明確指出,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需要如同學習另一門藝術般,專注、耐心去投入。

最後,讀完此書後,我留下兩個疑問:

1.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到有一種「特別的、生物性的合一需要,也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兩極結合」,而「同性戀無法達到這種兩極性的結合,因此同性戀者飽受分離性永遠無法解除的痛苦」。這段話放在2025年的今天,很明顯有問題,您會怎麼看待這段話呢?

2.除了資本主義,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愛」的困難,甚至無能?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