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政次葉丙成在「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國際研討會中表示,「因材施教」仍太權威,宜改成「因趣導學」,讓孩子有自主學習能力。過往大學培育專才,教育部擬推動新政策,從八所大學開始試辦「通才跨域的新學士」,學生可選擇四個不同領域,學分修足即可拿到學位。
此番發言引來部分老師批評,認為真正太權威的,絕非因材施教這個理念,而是陳義過高的108課綱,強迫中小學師生們用研究生的模式教與學,連教授自己都做不到跨領域,卻要中小學教育遵照這個標準,導致學生基礎變弱。
筆者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兩點想法:
第一、何謂興趣?何謂天賦?真的存在嗎?
人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天賦、天份?根據近年暢銷的《刻意練習》作者指出,「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所謂「天才」並不存在,跨領域長時間的研究指出,這些人通常經過長時間的辛苦的刻意練習,多半也是從小開始培養。過度相信「天賦」,反而會產生自我應驗效應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就是數學不好、國文較好,所以應該往文科發展)
第二、認真探索「天命」,好好刻意練習
與其說「天賦」,不如藉由多方認真探索,找到《讓天賦自由》作者提倡的「天命」,也就是「天生資質和個人熱情的結合」。(「天命」可能不只一個)一旦找到後,鼓勵學子花一段時間,好好沉潛和鍛鍊出一門手藝,以此為核心技能,再去跨領域做更多元的結合,職涯才能走得穩健。
光憑熱情、天賦,沒有至少一個經過鍛煉的專業技能,相信在各行各業都很吃虧。有至少一門專業技能在手,再去跨領域做結合,相信會更得心應手。在少子化的浪潮下,社會如何營造一個讓下一代多元探索、安心學習、也不怕失敗再起的環境,值得細思量。
身心障礙兒的寒暑假,學習缺口誰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