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道德難題在於人對自己的漠不關心:讀《自我的追尋》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看到很喜歡的作家羽茜在直播中再三推薦佛洛姆,於是從《愛的藝術》開始一路讀,這是佛洛姆的第四本書。

另外,今年八月底要在某家獨立書店進行《愛的藝術》主題讀書會,趁此機會把佛洛姆的著作一併閱讀。

二、閱讀本書前的兩個問題

1.何謂倫理學?何謂人本主義倫理學?

2.倫理學跟自我的相關?

三、佛洛姆介紹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家中獨子。 曾祖父和祖父是猶太拉比,一位舅父是《塔木德》學者,父親是葡萄酒商人,全家是虔誠的正統派猶太教徒,但佛洛姆在1926年放棄當猶太教徒(理由是民族主義和全面的人文主義相抵觸)。

我放棄我的宗教信仰和實踐,是因為我不想參與任何對人類的劃分,不管那是宗教上還是政治上的劃分。

1922年從海德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離開納粹德國,成為美國公民;1974年搬家到瑞士;1980年過世。

佛洛姆是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學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

破壞性是未被生活過的生活的結果

主要著作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的破壞性解析》等。

自我的追尋》成書於1947年,是繼1941年第一本著作(《逃避自由》)後的第二本著作,作者認為《自我》可說是《逃》一書的續作。(最為人所知的《愛的藝術》出版於1956年)

1947年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佛洛姆回過頭來,思考過往哲學與當代心理學的互動問題。他想重建心理學和倫理學的關係,並且強化其所主張的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立場,以反對啟蒙運動後盛行的相對主義與威權主義。

四、本書核心觀點

(一)倫理學:

哲學分成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和倫理學四大部分;倫理學是哲學下的一支,又稱為「道德哲學」,主要在探討道德哲學(這裡的「道德」是指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

倫理學涉及捍衛並鼓勵對的行為,並勸阻錯的行為;倫理學旨在定義諸如:善與惡、對與錯、美德與惡習、正義與犯罪等概念來解決道德問題,也探討甚麼是聰明或愚蠢。

倫理學又分成後設、規範、描述、應用等四大研究領域。

(二)人本主義倫理學:

人文主義(英語:Humanism),又譯人本主義、人類主義、人道主義(譯為人道主義時常與另一種人道主義(英語:Humanitarianism)混用)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為哲學理論的世界觀。 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

人本主義倫理學是「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奠基於理論性的「人的科學」之上。

人本主義倫理學在形式上的原則,只有人可以決定德性和罪咎的判準;實質上所依據的原則是,「善」對人有好處(「善」同義於「對人是好的」,是肯定生命,發揮人的力量),「惡」對人有壞處(「惡」同義於「對人不好的」),「德性」是對自己的存在負責,「不道德」就是對自己不負責。我們首先必須認識人性,才能知道什麼對人是好的。

五、本書精華內容

1.心理學不能和哲學及倫理學分家,更不能和社會學與經濟學離異。

2.現代人焦慮不安,越來越困惑,對於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人是什麼?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啟蒙運動的座右銘「勇於認識」成為現代人奮鬥和成就的誘因,但沒有啟示也沒有理性的引導,就是接受相對主義的立場。我們不用只在宗教和相對主義之間二選一,還可以有其他選擇:靠理性建立、有效的倫理規範。

3.以人的自律和理性為基礎的價值體系,人本主義倫理學已奠下基石。但前提是要認識人性(心理學)本書在重申「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有效性。

4.精神分析和倫理學的相關: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第一個以人的整體人格(而非某個孤立面向)作為研究主題的心理學體系。

5.存在的兩難(例如生與死):人必須面對真相,承認他處於一個和他的命運漠不相關的宇宙裡最孤單和孤獨中,承認沒有一個超越他的能力可以替他解決難題。人必須為自己負責,才能為生命賦予意義,但這個意義並不蘊含確定性;況且,追求確定性有礙於意義的追尋。

6.創造型性格:是一種根本的態度,人性發展的目標,也是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理想;「創造」是指人有能力發揮力量,並且實現內在的潛能。他是自由的,不依賴任何控制他的力量的人;同時他也是遵循理性的個體,才能發揮力量。創造性意味著他體驗是自己是力量的化身,他自己和他的力量是一體的。

7.如果人能創造性地發揮力量,他和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關係? 創造性是複製能力和生成能力兩者間互動所迸發出來的新事物。

8.非創造型取向:接受型(受虐狂)、剝奪型(虐待狂)、囤積型。 創造性取向:愛、理解、客觀、尊重。

9.威權主義的良知:外在權威內化後的聲音,例如父母、國家或文化裡的當權者,這樣的行為只是基於畏懼懲罰和期望賞報的權宜之計。威權主義良知的規範不是由個人的價值判斷來決定,而是由這些命令和禁忌是否出自權威來決定。「心安理得」就是取悅內在和外在的權威,「內疚」則是意識到讓權威不開心。 威權的內化:第一是個人臣服於權威;其二是同樣嚴厲而殘忍的對待自己,把自己當奴隸使喚。

10.人本主義的良知:自身利益和人格完整性的體現,目標是創造性,良知和創造性有交互作用的關係。「心安理得」是有助於我們整體人格淋漓盡致發揮和開展的行動、思想和感情,會產生內心的認可和「自反而縮」的感覺。「心有所愧」則是對我們整體人格有害的行為、思想和感情,讓人覺得居促不安而困窘。

六、本書金句

1.人生的主要使命就是使自己破繭而出,發揮潛能。而人奮鬥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他自己的人格。我們可以客觀判斷一個人使命的完成度,也就是其潛能實現的程度。

2.我們的道德難題在於人對自己的漠不關心。

七、我從本書學到什麼以及待解決問題

《自我的追尋》是佛洛姆的第二本書,也是我閱讀他的第四本著作。我從中學到何謂「人本主義倫理學」,如何避免落入相對主義的陷阱。

另外,在佛洛姆第四本著作《愛的藝術》中,關於愛如何作為一門藝術等等,在本書中也有較為概略的說明。

讀完本書後,我的兩個問題:

1.在木馬文化的版本中,p.105討論「市場型人格」,作者認為「市場型的個性必須擺脫掉所有的個體性」。現在所謂的「人設」,不也是某種「呈現部分真實的自己」?難道真的需要「擺脫所有的個體性」嗎?

2.p.254作者寫道:「女性有聲譽和撫養子女的力量,如果這個力量廢棄不用,如果一個婦女沒有當媽媽,如果她沒有花費精力在生育和愛護孩子上面,就會有挫折感;她唯有在人生的其它領域裡加強實現她的力量,才能彌補她的缺憾。」 這段話放在2025年,是否會迅速被「炎上」?認為女性價值不等於生育能力?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