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夢幻的不是愛情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2017年備受好評的愛情片,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故事發生在1989年的義大利鄉間,一對教授夫妻固定帶兒子來此避暑,也邀請研究生來同住做研究。兒子十七歲這年,來了個高大俊俏、學養豐富、文質彬彬的美國研究生,迷倒了當地少女,也悄悄進駐少年的心。

影片的前半段,兩人在風景優美的鄉間騎腳踏車、游泳,試探著彼此;少年在父母有意無意的鼓勵下,決定表白心意,開展一段短暫而美好的夏日戀情。或許兩人心知肚明,這是開始就註定會結束的戀情,故事結尾在少年接到遠方打來的電話,得知研究生即將結婚,悵然若失望著逼逼波波的爐火。

比起眾多影迷陶醉於兩人間的甜蜜互動,或義大利鄉間優美的風景,我卻覺得這部片最夢幻的不是以上兩者,而是少年的父母親。他們覺察到少年和研究生間萌芽的情愫,非但沒阻止,還鼓勵少年勇敢面對自己的情感,追求自己想要的。這即使在2022的如今應該也很罕見,何況是1989年?他們也對兒子抽煙、喝酒、夜歸、和青少女廝混十分寬容,兒子也顯得十分自在,會和父母依偎在一起,聽母親念《七日談》。父母親唯一對他稍微「大聲」,是父親的一對同志伴侶好友來訪,少年半開玩笑稱他們是「桑尼與雪兒」,父親阻止了他,還特地進他房間,找出這對伴侶送給少年的襯衫請他穿上,以示對客人的歡迎。由這情節可知,這個家庭對同性戀很寬容,也埋下片尾父親對兒子說的那番話的伏筆。

父親輕聲安慰愛人遠走、傷心欲絕的少年:「現在你可能不想有任何感覺,也許你永遠都不想有任何感覺,而且,也許你不想對我講這些事,但是,去感受你確實感受到的感覺吧。……你們有段美好的友誼,或許不只是友誼,而我嫉妒你。在我老家,多數父母會希望船過水無痕,祈禱他們的兒子振作,但我不是這種家長。我們為了快點痊癒而付出一切感情,以至於到了三十歲,就沒有感情可付出了。每次遇到新對象,能付出的就更少。但為了不要讓自己去感覺,而讓自己毫無感覺,實在太浪費了。」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好好去感受當下,這即使在2022也很多人做不到,何況1989年?這位父親根本不是大學教授,而是心理師吧!

為何父親能用這麼細膩的方式體察兒子的心情,還能恰到好處的安慰他?可能和父親年輕的經歷有關:「我說過頭了嗎?那我再說一件事,可以釐清這段話,我可能差點擁有,卻從來沒有擁有你們擁有的,總是有東西,讓我卻步,或從中阻礙。要過怎樣的人生由你自己作主,只要記住,我們都只能擁有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一次,不知不覺心就累了,至於身體,總有一天就不會有人想看,更別說是接近了。現在,你還有悲傷、痛苦、別扼殺他,喜悅就會伴隨而來。」原來父親年少時,也曾有對同性心動的經驗,卻沒實際踏出一步,而選擇步入異性戀婚姻。

片尾的少年,聽到愛人即將成婚的消息,在逼逼波波的爐火前默然落淚,哀悼自己的夏日戀情。這部片對我來說最夢幻的不是美好的同志戀情,優美的義大利鄉間,而是看著一個十七歲少年,和父母有深厚的安全依附,朝自己心動的勇敢前進,也好好的感受悲傷、哀悼失去。聽過無數同志和家人出櫃/被迫出櫃,引發激烈衝突,被斷絕關係甚至逐出家門,益發感到《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夢幻。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