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2至107學年度的統計,國小學生齲齒率由44.55%下降為35.78%,國小學生視力不良率從48.11%下降為44.80%,國小學生體位過重及肥胖比率從30.4%下降為27.5%……各項不良健康指標均呈下降趨勢。但國中體位過重及肥胖比率,卻呈現攀升現象。
對此,教育部表示,教育部每年補助縣市政府與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經費約4000萬元,將持續強化健康飲食教育,以「85210健康體位教育」——即五大核心能力、每天睡足8小時、天天5蔬果、電子產品每天使用不超過2小時、1天運動30分鐘、喝足白開水0含糖飲料,讓學生從日常生活養成健康好習慣。
針對國中生過重和肥胖比率攀升的問題,筆者有兩點看法:
第一、從家庭教育做改善
身為國中教師多年,常觀察到一個現象:家長如果看起來不太健康,小孩多半也會有健康問題。作息混亂、飲食不規律、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家長,小孩也會複製這樣的行為。
建議政府除了持續推動健康飲食教育外,也可以從縮短工時讓家長有更多時間煮飯和教養孩子、多舉辦成人健康飲食講座等方面下手。
第二、從學校制度改變
縮短在校時間,還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睡眠時間。根據調查,台灣的學生在校時間,是全世界最長的,平均在校9.5小時後,許多學生放學後還要趕著去補習班,補完習回家還要寫作業,怎麼可能睡足8小時?此外,放學後就去補習班,學生的晚餐多半是便利商店匆匆解決,怎可能攝取到足夠的蔬菜?
教育部推動健康促進計畫立意良善,但由統計可知,國中生體位過重和肥胖比率攀升的問題仍未解決,反而惡化。筆者認為可從家庭教育和學校制度兩方面去著手,或許能更有效解決問題。
身心障礙兒的寒暑假,學習缺口誰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