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踢拳道講評的失言風波,看缺席的性平教育

日前舉辦的踢拳道全國錦標賽,在一場兩位女性選手對戰的比賽中,趙姓主持人和朱姓講評人,討論「女子選手穿運動內衣比賽,普遍認為可以增加比賽的可看性,但也要看選手」。此番對女性選手外表的公然品頭論足,引發輿論譁然。

   針對此失言風波,中華踢拳協會WAKO在粉專發聲明「…… 該日協助智林體育台之直播人員,為現場參賽選手之教練。解說中,本意想釐清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身著運動內衣增加可看性之誤解,多數女性選手不需倚靠服裝增加可看性,賽事已極近精采,因此希望大家重視技術就好。礙於現場臨時狀況較多,中途打斷解說員解說,未能詳盡說明、詞不達意,造成社會大眾困擾,本會及解說教練深感抱歉與遺憾!」踢拳協會的聲明未平息風波,反而引發將明確的言語騷擾解釋成詞不達意,刻意避重就輕的批評。

   在校園裡,這種針對他人外表品頭論足的言論,受過性平教育的學生們,都很清楚不恰當;但沒受過性平教育的大人,則未必有此意識了。

筆者身為國中第一線教師,有時深感推動性平教育,難處不在學生,而在背後的原生家庭。學生的爸媽和其他長輩,都沒有機會在成長時接受性平教育,成為家長後,只能憑著自己對性與性別的想像,灌輸子女不一定正確的觀念,造成性平教育的阻力。例如:現在還是很常聽女學生抱怨,哥哥和弟弟都不用做家事,只有她需要;或是男學生抱怨,他哭會被爸媽駡,妹妹哭只會被秀秀。

除了學生的性平教育,大人的性平教育也是刻不容緩,筆者有兩個想法:

第一,在結婚登記前,應該由政府規定,強制修習一定學分的情感學分、性平學分、溝通學分等,並要確實考核。

第二、「售後服務」不能少。結婚生子後,除了物質上的照顧,怎麼和不同年紀的孩子有效溝通?怎麼教導孩子成為負責人的獨立個體?怎麼當個不累死自己,還能照顧好自己的爸媽?建議政府可採用社區小團體等形式,有專業人員協助督導,定期聚會和學習,成為育兒路上互相扶持、互相成長的小團體。

除了我們的下一代,大人的性平教育也不能缺席。期待在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下,大人們能逐步補足過往缺乏的性平教育,除了能跟下一代有更良性的互動,也能讓自己與時俱進,成為更完善的個體。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