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我們,路上見

拿了無數大獎的《游牧人生》,是2017年的同名作品所改編。本片以一位失去工作、失去家園、丈夫又過世的中年女子為主角,藉由她的「游牧人生」,帶觀眾走一趟永不停息的旅程。

   片頭一開始,黑底上的短短數行白字,就令人怵目驚心:2011年1月,美國石膏公司因需求減少,決定關閉帝國鎮的工廠;到了7月,這裡的郵遞區號就取消了。全球經濟版圖的瞬息挪移,可能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某個城鎮要翻身,但也意味著曾經繁榮的化為一片死寂。

   失去一切又遭逢丈夫過世的女主角(芬恩)賣掉一切家當,開車上路,逐工作而居,多半是暫時性的工作,如去亞馬遜處理貨物、餐廳當外場、露營區當清潔人員等。流浪絕不輕鬆,而我們跟著芬恩,內心也反覆辯證著無數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一、什麼是家?

   在商場偶遇以前的家教學生,小女生問:「我媽媽說你是無家可歸(homeless),是真的嗎?」法倫回答:「我不是,我只是沒有房子(houseless)。」

我們理所當然的定義「家」是實體的,但如果「家」是指有愛妳關心妳的人呢?法倫並不孤單,有能夠提供經濟援助的姊姊,也有一路上認識能互相扶持的女女男男們。

二、什麼是自由?

 芬恩受到姊姊和大衛的分別邀請,「一起住吧!」她並不是無法與人相處,相反地,她很能與人相處(出自大衛之口),也能帶給身邊的人啟發,但她還是選擇了孤身上路。

游牧人生絕非想像中美好:要在窄小的車子裡用桶子上廁所、隨時可能被人驅趕、輪胎無預警爆掉……但她也享受過往難以企及的自由,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群。當新年到來,她在停車場點亮仙女棒,頭戴應景裝飾,獨自一人唱著歌,旁人看來是無盡的孤寂,但對她來說,或許這才是解放和自由。

三、什麼是安全感?

被現代工業社會馴化的我,不能想像自己脫離工作,脫離有廚房有冰箱有洗衣機有沖水馬桶的生活,光是停電就讓人坐立難安。看著並不年輕的女主角,在路邊抽煙,和素不相識的年輕人交換食物,在水潭中全身光溜溜漂浮著…….或許我的物質條件比她好,但這樣的她,是否比我更有安全感?

四、如何面對自己和至親的死亡?

 路上遇到的朋友,得知生命只剩幾個月,決定要去追尋自己想望的美景;兒子選擇離開世間,留下來的爸爸,決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幫助這些上路的人,因為總有一天,還是會在路上相見。

讓人低迴久久的電影,導演不批判不驟下結論,只用著溫柔和尊重,靜靜凝視著鏡頭前的人生百態……。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