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女子山海》到《人生有病才完整》
延續前作的雙作者對談,兩位勇敢的女子,這次將面山面海的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的陰影。
可能自己也是行至中年,讀來處處心有戚戚:面對自己真是一件不容易,卻又極其珍貴的事。
二、她們這麼覺察自己
過往如何說服自己硬撐:
「照顧他者的母性一旦爆發,我會完全忘卻自己……體內那位教官說,該當忘記,不然沒辦法走下去。」
如何重新看待焦慮感:
「『焦慮感』是一個陳述句,而不是否定句,甚至背後帶著一種願意去理解的寬容,以及可去探討、凝視的必要性。」
「認識自己」說到爛,到底是什麼?
「原來認識自己竟是這麼一條蜿蜒曲折的路徑,宛如置身密林之中,參天大樹與荒煙蔓草並置,每踏出一步都得如此小心翼翼,深怕誤踏內在溶蝕至深的孔洞,被落葉覆蓋著看不見其漆黑幽遠,一個重心不穩猛地栽進去,即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狼狽地、掙扎攀爬而出。
我內在的那片秘密森林,藏著連自己也不知道的神秘。
它像野地一樣充滿陷阱,古老之前恐怕也曾歷經墾伐的劫難,隱隱探索時可以瞥見枯木腰腹整齊的刀鋸切割,卻又從蔓生糾纏的野草之中滋長出蠻荒的恣意。
循著過往的痕跡回溯,年少時不顧既往「往前行」的瀟灑此刻看來實是匆匆逃避,為了要更強壯、更合群、更社會化一些,在一往直前的過程中被削掉的骨節、刨掉的肉、彷彿是必要的犧牲一樣,那些疼痛未曾被處理,只是留下了粗暴的傷痕。」
為何無法面對創傷?
「比自責沒有保護自己更無法直面的陰影,恐怕是不願面對創傷的怯懦—-
看清自己遠遠不及外在所呈現的那種勇敢。
我可以慷慨激昂地為弱勢者、為環境、為了受壓迫的動物們站上街頭抗議吶喊,
卻始終不敢為他人施加在我身上的暴行、為那個受傷沉默的自己發聲。」
練習好好放鬆:
「工作或勞動令人深感責任與意義,靈感卻沉默死寂,時常是鬆弛放空的片刻,
靈光閃動,出其不意的想法就會自幽黑的深處湧現—-因為懂得疼愛自己的緣故。」「年歲增長,我練就出接受混亂的能力,學會放緩,與其焦慮外在空間的失控,
不如好好面對內在空間的荒蕪—-只要內心擁有清明的自知與時序,外在環境終只是成長背景,一個乘載肉身的大搖籃。」
三、所謂的「自我價值」,不假外求
「把自我價值外掛於任何條件都是懶惰,為自己耗損的身心負責,可能比異地冒險或極限運動更需要勇氣。」
一路跌撞到中年,慶幸自己終於有了些能量和勇氣,回頭把自己認領回來,好好愛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