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討厭自己,可能不是妳的錯:讀《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一、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者上野千鶴子的名作之一。「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 本書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令人讀了十分暢快。

在推薦序中提到:

厭女不只是單純討厭女人,而是男人在成為性主體的過程中,必須將女性客體化、他者化,以此來證成男性自身的存在價值與優越性。

這段話也讓我聯想到前陣子讀完的《性別打結》。為了建構以男性為優先的父權社會, 「厭女」也變成必要。

二、「厭女」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

厭女在男女身上有不對稱性,在男性身上是「女性蔑視」,女性身上是「自我厭惡」。
(想想女性多容易自我反省、自我檢討…..)

而上野的文風一慣犀利好笑,例如講到渡邊淳一曾說:「沒關係,有錢也是男人的魅力之一」。上野評論:「這種『鈍感力』或許也是他的魅力之一」。如此對自己有莫名自信的男性,不就是 時下網路熱議的「普信男」 嗎?

「厭女」也會浮現在母女關係中: 女兒的厭女症來自母親。女兒發覺母親討厭自己的女性身份時,也會開始對自我感到厭惡,而在目睹母親的不滿和不如意後,對母親的輕蔑便油然而生……母親的不如意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女兒的怨恨則是來自母親不滿意自己的人生,卻又強迫女兒接受相同的生活方式。

至於女兒,
則是家庭的最弱者,因此無法直接攻擊父親和母親,只能把攻擊的目標轉向自己,也就是身為弱者僅有的身體和性慾。相較而言,兒子的攻擊卻是比較單純的他罰與對他人的傷害。從女兒對自己身體的輕蔑可以看出,如同厭食症與割腕,濫交也是一種自殘的行為。

女人不討厭自己的兩種策略: 沒有人想要那麼討厭自己,於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女人不會因厭女症而自我厭惡,那就是把自己視為「特殊」的女人,並把其他女人「他者化」,這樣就可以把厭女症轉到其他女人身上。有兩種策略可達到,第一是成為有特權的女性菁英,第二是讓自己變成「醜女」,分別是「力爭上游」或是「自甘墮落」的策略。
(想想某些女生愛說:「我不像其他女生……」原來這也是一種厭女)

犀利的文章中其實夾帶陣陣暖風:
提及伊藤詩織事件,作家中島京子在她與伊藤詩織的對談中表示:

如果我們那個世代有好好地發聲,或許能給社會帶來些許改變。如今的社會現狀使伊籐小姐不得不一個人孤單奮鬥,我感到很過意不去。

讀到這句話,我居然眼眶一熱,即使是不同國籍又素昧平生,同為「女性」這個身份還是讓人撼動。

三、結語

作者用條理分明又生動的方式,層層剖析藏在日本文化中的厭女,令人感嘆「厭女」真是無所不在、幽微又細緻。但我們並非完全無助,身為體制內的一員,日常每一次小小的發聲,都有機會撼動整個系統。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