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書寫的關係

一、前言

本篇文章,是2025.6.28在新星巷弄書屋舉辦的「導讀知能精耕系列講座一:文字與書寫的關係」的紀錄。講師是《女子山海》和《人生有病才完整》的共同作者之一:劉崇鳳老師。

這天除了介紹她的新書《同行》,也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文字和書寫的關係」,並陪伴參與者更認識身體,安在當下。

二、什麼都沒有辦法取代的,叫做「歸屬」

崇鳳老師酷暑中從高雄來到龜山,一身清爽的藍染外衣,俐落的馬尾蜿蜒在左肩,黑框眼鏡後的大眼睛溫暖有神。

一開場,她表示會來參加社區型書店的工作坊,是一種對在地感認同性的追求。台灣在陰性能量的探索走得很前面,是兩性同時在摸索和追求,兩性同時在關注和看見多元價值,是很可貴的。

接著老師以影片《舞之道》讓大家快速對她有個認識。近年回到故鄉美濃當起農夫,「破土」、扎根對她來說,完全不是舒適圈,但很感謝地方上的長輩、美濃愛鄉協進會來幫忙。

看完影片後,老師邀請大家站起來,用兩首歌的時間,回到身體的直覺和放鬆,輕輕提醒我們「你有能力在短時間內讓自己安在」,真正的詩這樣出現的(在放鬆狀態時湧上來,簡單而純粹)。

伸展完後,肩頸鬆了,體溫也升高了,老闆芸芳貼心默默轉大了風扇。

老師表示:「什麼都沒有辦法取代的,叫做歸屬」。我認為除了在指她的家鄉美濃外,也在提醒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歸屬,要好好珍惜。

坐下後,老師接連請大家評估三個問題:自己和身體的連結性?自己跟文字的關係?以及自己跟書寫的關係?

三、「重要的是文字、書寫還是關係?」

自己跟身體、文字和書寫的關係,這三者沒有想像中遠。

崇鳳老師先繞開話題,邀請參與者分享今天來參加的原因。有人表示,想看崇鳳本人(崇鳳是自己線上舞蹈課的講師);有人是跟新星巷弄書屋關係緊密,會參加活動;有人是最近看文字沒有感覺(崇鳳回饋:這是一個很好的覺察);有人是網路估狗/兒子帶來的;有人是想寫作;有人直爽表示,有崇奉和新星巷弄書屋,一定要來!

滿室歡笑中,老師表示藉由了解大家參加的理由,能看見不同的可能性,也強化彼此前進的動力。

而老師認為自己跟文字的關係,就如同某位參與者的分享,如同呼吸。長年來一直探索,如何用文字能更接近自己。而對文字的專注,就像「一條路筆直地往前,不曾懷疑」,不曾放棄也不懷疑。

接著老師分享《同行》。這是根據2015年和先生一起走長距離步道的真實經驗,藉由第三人稱鋪寫而成的小說。幾天在荒野,幾天在小鎮補給,來回穿梭在自然和物質文明間,一切都是「遇到」和「經驗」。

老師認為最大的收穫,是人會變得非常容易滿足,變得「有感」。(有超市!有馬桶可以用!可以睡在床上!)

而這趟十年前的旅程,十年後才寫出來。書寫的靈感可以被冷凍,需要意志和情感的溫度來加持。

這本書也扣合今天的主題:「文字」、「書寫」、「關係」。在旅途中,崇鳳老師用文字記錄,先生用麵包記錄,《同行》是兩端的碰撞和對話。

因為有「關係」,在差異中,才知道自己存在的樣態。差異不是用來比較,而是用來認識自己。這裡崇鳳老師用幾張照片,深刻入微又有趣的帶大家看到,兩人的差異。

以上面這張照片為例:

先生因為不喜歡異物感,無論晴雨都要打綁腿;崇鳳可以赤腳走路。

先生喜歡高科技產品,有一隻高功能手錶;崇鳳則是手機開飛航放在背包裡,連拍照都不用。

看到交織的大樹,崇鳳感動不能自已;先生的評語:「這是好柴」,令人絕倒。

崇鳳自問:「走同一條路的人,怎麼會看向完全不同的風景?」

而這樣的疑惑,老師邀請大家現場共讀書中篇章「為什麼不提早扎營?」,了解「會同行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部分就不劇透,請大家買書來自己讀囉!(感謝書屋大方出借新書給參與者共讀,非常小心愛護閱讀 🙏)

在異國的荒野,交朋友到底要有什麼條件?長途步行者自製的克難手工拖鞋,無須言語,了然於心。

在自然裡長時間步行,眼見樹葉變色,也讓崇鳳老師思索:春夏秋冬,哪個是終點?或許沒有所謂的起點和終點,生命是一個圓,日復一日。

四、「暗夜獨行,大風裡唯有彼此」

中場休息後,崇鳳老師分享《女子山海》中的「鹿角」部分篇章,也聊到好友卉君的昔日困惑:「卸下鹿角後,我是誰?」沒有這些外在的加持,我是誰?

此外,過往參與登山社,替自己「建構」一個「值得信任的女嚮導」形象,長年都是俐落短髮,直到年近四十才開始留髮,「留長髮是需要勇氣的」。

最後崇鳳老師以「暗夜獨行,大風裡唯有彼此」作結,呼應主題。「彼此」並非是他人,而是自己和創造出來的作品。藉由文字和書寫,我們練習逐漸靠近自己,是溫柔的戰鬥,也是創造的渴望。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