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在新星巷弄書屋第二場的導讀人培訓工作坊,邀請月讀俱樂部的邱月亭/馬力來主講。
馬力本來是月讀書咖 MR Book Café(一間開在竹北的獨立書店)的店主,這間書店從2016年開業,2022年結束營業。實體書店結束後,粉專轉型成「月讀俱樂部」,借用其他場地舉辦讀書會、進行書籍的推廣等。
書店經營這幾年,馬力辦了許多不同主題的讀書會,雖然很可惜沒能躬逢其盛,這場兩小時的工作坊,也足以讓人一窺馬力對「讀書會」這個主題的深耕。
_250711_1-1024x768.jpg)
讀書會所為何來:讀書會的性質和目的
馬力一開始就開宗明義,道出讀書會的性質和目的:
讓群體交流與深入討論,一起探討主題、人物、文本手法等。過程中以思辨和對話激盪出多元觀點的火花;主持人準備一些討論問題,鼓勵參與者討論。過程中除了說,聽也很重要。
馬力也請參與者分享,參加過什麼樣的讀書會?有位朋友分享參加過心理師帶領的《背離親緣》。
讀書會的組成要素:先釐清自己的期待,避免失望
接著馬力依參與者的心理需求,區分幾個參加讀書會原因:
想聽這本書的重點、想聽專家的討論焦點、想聽其他人的觀點、想認識同好朋友、其他(還沒遇過的狀況)。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收穫的部分之一,過往雖然喜歡參加讀書會,卻始終模模糊糊,沒有那麼精確知道自己想從中得到什麼。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期待,後續的落空就在所難免。
有趣的是,馬力本身辦讀書會經驗豐富,所以在理論中穿插大量過往實例,足以互相印證。例如:
第二類是「想聽專家的討論焦點」,會參加的多半是對閱讀理解有高要求的讀者。這種讀書會的特色是專家帶領,知識或時事議題導向,偏社會人文或理論、議題。例如半自傳散文《飢餓》邀請來賓是肉彈甜心;人社主題書《如何在二十一世界反對資本主義》,導讀者是作者的學生;邀請社會學博士/作家許菁芳講《人慈》;邀請關注女性議題的小說家劉芷妤講《使女的故事》。
再例如第四類是「想認識同好朋友」,馬力曾經辦以JOJO為主題的讀書會,參與者眾;也有教育工作者自組的社會理論讀書會,取名為「超硬派讀書會」,選書有《第二性》、《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這種「超硬派」社科類的書。
說明完以上五類讀書會後,馬力也請參與者分享:你參與的讀書會屬於哪一種類型?你對於讀書會的需求有被滿足嗎?你對於理想的讀書會有什麼想像?
有位年輕的媽媽令人印象深刻,自己認真抄筆記,身邊坐著小男孩,安靜專注玩魔術方塊。礙於工作時間和交通,她沒辦法常參加實體讀書會,但參加過小孩的幼兒園園長組織的讀書會,成員主要是媽媽們,偏向教養和情緒類書籍;也參加中央書局和愛智者辦的線上讀書會,目前正在尋找第三題的答案。聽了十分汗顏,相較於她,我的交通問題還算方便,但用功程度沒有她的十分之一。
馬力聽完一輪後,也請老闆芸芳回答第三題。芸芳自嘲是個「嚴格的老師」,認為參與者不一定要看過書,但一定要交流、討論。
馬力做了簡要的總結:聽了一輪下來,會參加讀書會大概兩個原因,第一是「信任」(在場不少朋友是因為信任芸芳辦的活動,所以不管什麼主題都盡量來參加);第二是單純對某本書或主題有興趣。馬力舉曾辦過《斜槓青年》和《想像的共同體》這兩場讀書會為例,沒想到參與者爆棚,但有些人是對主題有興趣,下次不見得會再來。
馬力認為,讀書會是一種醞釀跟陪伴,是彼此信任的互助團體,在其中自我成長,也幫助群體成長;導讀者要耐心陪伴,等待火花激發(但還不到打架)的時刻。
_250711_2-1024x768.jpg)
「我讓愛佈滿全身並推及他人」
經過前面精彩的交流後,馬力提出幾個常見Q&A,第一個問題:「沒讀完書可以參加讀書會嗎?」芸芳認為不一定要讀完,但一定要交流和討論;馬力則認為一定要讀完書,來參加才能進入討論。
再來有個問題:「讀書會不能舉辦線上的嗎?」也令人省思。線上的沒辦法有實體互動和交流,馬力也分享比較容易分心。但礙於交通和時間限制,線上的有時候的確較方便,這也是看個人需求了。
最後,馬力用「我讓愛佈滿全身並推及他人」做結語,她認為讀書會有這樣愛自己和傳遞愛的功能;芸芳以「書聚聚人」回應,書會聚集人,而人與人、人與書也會產生獨特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