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許「拋棄」成為一個選項:讀《拋棄母親》

母親巨大的手掐著我的脖子,一點一點地用力,我就要喘不過氣來了。「媽媽,好難受,求求你,停下來!我錯了!我錯了!」「我要是沒生你就好了。」母親的話透過毛毯傳進我的耳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以上是《拋棄母親》的作者菅野久美子,在小時候的真實經歷。從幼稚園開始,母親就頻繁虐待她,例如把她壓入浴缸,或是用布罩著她的頭。為了滿足母親的虛榮心而不斷努力投稿,直到在國中遭受嚴重的校園霸凌,變成不出家門的繭居族,她也自承曾多次無法忍受憤怒,對母親施暴,幸好閱讀與寫作讓她沒有鑄下大錯。

我十四歲時沒有殺掉父母,沒有被父母殺掉,沒有殺掉不認識的陌生人,是因為書是我的好夥伴。不,準確地說,是因為我透過書,知道了在我未曾見過的廣闊世界裡,還有很多成年人站在我身邊,願意為我這個失語的孩子吶喊。正是這種感受和想像,阻止我進入那個瘋狂的世界。

直到她上了高中交到朋友,才發現世界如此遼闊,不如母親所灌輸的狹隘價值觀。大學終於離開家,有了自己的生活。隨著工作的進展,她接觸到「事故屋」、「孤獨死」等議題,也發現這些和「疏於自我照顧」、「與父母關係惡劣」環環相扣,決定為同樣為親子關係所苦的人發聲,動筆寫下此書。而她也決定尋求「代理家人」服務,不再和母親接觸,還自己人生後半場的自由。

掙脫「偏心」的傷、「討愛」的循環

書中許多段落,讀來怵目驚心,代際創傷若不妥善處理,會造成偌大傷害。

作者在繭居時期,曾質問母親當年為何虐待她?母親選擇裝傻。

如果那時她能承認的話,該有多好啊。只要一句『對不起』就夠了。只要這樣的一句話,我就能得到救贖。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期盼她的道歉,但母親始終沒對我說過

而在作者長大成人後,回憶童年時陪同母親回娘家,母親也多次質問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對其他手足較好,這麼偏心?得到的回答總是:「說這什麼話?我對你們幾個孩子都是一視同仁的!」失望的母親嚎啕大哭,甚至在回程時差點開向逆向車道,帶著年幼的作者同歸於盡。

有位朋友曾提到自己的母親,直到過世前都對自己的父母親的偏心耿耿於懷,晚年甚至染上毒癮,用來逃避無法承受的情緒,令人傷感。

作家羽茜曾在臉書上寫道:「有一種偏心的傷是,父母自認為賞罰分明,卻沒有察覺自己並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對於自己偏愛的孩子,做什麼都可以包容和接受,甚至不會察覺到這個孩子有什麼問題。…….不被愛的孩子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不公,一直在幻想有一天父母會說出『還是你比較好』的人,最後得到的待遇往往不會改變,只是一個比較好用的工具而已。」

承認自己不被愛很殘酷,但必須得讓代際創傷停止,才能不再傷害自己和無辜的人。

中止接連倒下的厄運骨牌,從勇敢求助開始

這本書除了誠實坦露自己的過往,最後兩章也令人動容。

作者在工作的某次機緣中,接觸「囤積症」、「事故屋」、「孤獨死」等議題,發現會走到這地步的原因,和「疏於自我照顧」有很大關係,也會牽連到「和父母關係不佳」造成的自我價值低落。

你發生過什麼事》一書中寫道:

一切的源頭都是調適不良。人永遠有股衝動想要得到調解、尋求安適、填滿獎賞桶。但事實證明,最有效的獎賞方式是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正向交流能帶來獎賞與調適,如果少了願意關心、陪伴、支持的人,幾乎不可能擺脫任何形式的不健康獎賞與調節。

人需要與其他人的正向互動,才能在關係中逐漸復原。我們必須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的人,形成互相扶持的社會安全網。

另外,正如作者提到,要不是十四歲時接觸到書,給予自己許多撫慰,可能會犯下大錯。《隱性虐待》也寫道:「在書本上吸取的養份,已經足夠幫助我建立對世界的美好期待,足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美好事物存在,儘管那些美好存在我永遠到不了的地方。但是,只要存在,就有希望。」

童年創傷張牙舞爪,人生顛頗難行,但我們可以自我幫助。透過開口求助、互相扶持和閱讀,相信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14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