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ytr錫蘭推出《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影片,揭露大型團體(LGAT)運作內幕,課程以三部曲來PUA學員,引發高度熱議。另外,網紅福爾思庭也揭露自己曾參與心靈課程,過程中遭受「洗腦」,而這樣的揭露甚至得發布「不自殺聲明」,讓網友十分擔心她的安危。
即使有許多爭議,身心靈相關課程還是不斷蓬勃發展,科技的推波助瀾,更是讓銷售數字不斷攀升。為什麼現代人對身心靈相關課程,如此渴求?
存在的藝術,無關智商或教育程度,而是品格問題
1976年,心理學家佛洛姆出版《擁有或是存在》,探討「重擁有」和「重存在」兩種生命形態,其中未收錄的內容,由生前助手芬克編輯整理為《存在的藝術》,在1989年出版。延續著之前主題,本書接續說明「重存在樣態」會遇到的障礙、學習步驟、自我分析和自我覺察,以及如何從擁有到幸福。
而距今約半世紀的文字,也巧妙呼應了當代的現象。
佛洛姆感嘆「成長潛能」、「自我實現」、「當下」等詞在各種濫用下貶值和腐蝕的現象。他爬梳由於人們普遍受困惑和不定確所苦,從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新運動,環繞著解放身體和解放心靈兩個核心主題,到1950年代,大眾市場逐漸形成。他認為這些課程的問題在於:只是症狀的一時改善、增加精力或帶來放鬆,而無需從根本上改變性格,或在生活中做出什麼艱難而深刻的實踐。
信、望、愛的態度必須與洞悉現實的熱情攜手同行
所謂「重存在樣態」是指選擇欣賞而非佔有的態度,也就是重視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所謂「存在」是指與世界鮮活而真實的聯繫,也是指向人或事物的真實本質與實在,而非虛假的外表。佛洛姆認為以「存在」為主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要邁向存在的藝術,最重要的步驟,是學習能夠提升覺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一切方法。這無關智商高低、教育程度或年齡大小,而是品格問題。更具體來說,這關係到個人在面對各種非理性權威和偶像時,能取得何種程度的獨立。
從擁有到幸福
佛洛姆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重擁有」和「重存在」兩種生命樣態,只是比例問題。人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去邁向幸福。
第一、突破自戀
自戀者傾向把所有的興趣和熱情都指向自己,他沒有愛、沒有同情心、沒有理性和客觀的判斷,自戀者在自己周圍樹立無形的牆,他就是一切。這樣的人無法和他人、和社會建立良好連結。
第二、覺察形成重擁有取向的根源並做出改變
人要先覺察自己「重擁有取向」的根源是什麼?(無力感、恐懼、不確定性、不信任….)同時在實踐中做出改變。
你必須從早餐到性行為等,各個領域都嘗試改變
這樣還不夠。佛洛姆進一步指出: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嘗試走出自己,轉向他人。
我們應該讓注意力被他人、自然界、各種觀念、藝術、社會和政治事件所吸引。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對世界感興趣。…….興趣的形成意味著「跳入其中」,不再是個局外人或旁觀者,不再是個和所見事物有隔閡的人。
藉由突破自戀,用理性和謙卑的態度面對他人,進而「跳入其中」與社會互動,或許整體社會更適合於人類存在。
讀完此書我想到《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提到:「洞見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將所有人生問題都仰賴心理治療或身心靈課程,顯然是不夠的。我們的心靈需要的不只是各種課程,這只是一個起點,重要的還是起身、不畏懼艱困和失敗,透過自我覺察和聆聽他人,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