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生方方面面的手足關係:讀《兄弟姊妹心理學》(上)

光鮮亮麗的「英雄/英雌」、自我壓力不斷忍耐的「犧牲者」、與家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旁觀者」、讓家人問題浮上檯面的「搗亂者」、無法獨立令人操心的「小可愛」…….以上「五種角色」,是否有哪個讓你聯想到自己呢?

在家庭、職場、工作團隊中,每個人都受到過往經驗影響,不知不覺扮演一個(以上)的角色。有些角色乍看是來搗亂或扯後腿,但其實扮演這些角色,都是為了「拯救家庭」。

影響人際關係的三個因素

諮商心理師根本裕幸的《兄弟姐妹心理學》,用簡潔明快的文字,穿插大量的實例,說明手足關係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裡、性格、情感關係、甚至長大後的居住地選擇。

在第一章裡,作者就開宗明義指出「人在長大後仍會繼承小時候的角色」。

深入解讀某人的人際關係時,背後都受三個因素深深影響,分別是「親子關係」、「青春期的人際關係」、「兄弟姐妹關係」。

前兩者會成為「上下關係」的基礎,例如與上司的關係經常來自親子關係的投入;兄弟姐妹關係則是「平輩關係」的基礎,例如和學生時期的朋友、同學間的關係。

「中間孩子」的獨特狀態

書中花不少篇幅探討「中間孩子」的獨特狀態,身為上有一姊下有一弟的二女兒,讀來真是心有戚戚焉。

作者指出,中間孩子容易成為「旁觀者」:

在其他家人眼中,「旁觀者」獨來獨往,老是不參與大家的行動,讓人不知該如何與他相處。他們本身也因為想法和價值觀和大家不同,感到自己格格不入…….雖然「旁觀者」和家裡任何人都沒有建立深刻關係,但還是想向「犧牲者」撒嬌,也希望「英雄/英雌」需要他,或嫉妒受人喜愛的「小可愛」,但這些心聲,他幾乎絕口不提。

…….(中間孩子)大多纖細敏感,懂得察言觀色。但身邊的人通常不認爲他們是體貼周到的類型,因為他們太會察言觀色,刻意不展現出來。

作者對「中間孩子」的舉例之一是「從小個性鮮明,老是和其他人意見不合而起衝突的二女兒」,心裡一驚「這不就我嗎!」

成為「素食者」的「次女」

在讀《兄弟姊妹心理學時》時,我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作品之一,也是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素食者》

女主角英惠也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的次女。覺得作者這個安排真是饒富深意。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也重男輕女的東亞家庭裡,身為家中次女,同時承受排行弱勢和性別弱勢,遭受家人無情對待。

英惠本來是個丈夫眼中「挑了又挑,再平凡不過的女子」,丈夫最滿意的就是她的「生活能力」(會煮飯、能徒手拍死蟑螂)。某一天英惠突然開始不吃肉,丈夫束手無策也沒有想求專業協助:

坦白說,我對莫名其妙的事一點耐心也沒有。

在某次家庭聚會中,英惠的家人輪番勸告,軟硬兼施要她吃肉,父親一怒之下打她一巴掌,英惠的弟弟則是幫著父親行使暴力:

小舅子抓著妻子的力量遠比大姨子拽著岳父的力氣大……雖然小舅子也大喊著想阻止父親,但他並沒有鬆開抓著妻子的手。

被逼到極致,英惠選擇自殘,被送進醫院,弟媳也不諒解:

公公逼二姐吃肉是過分,但她死活不吃也不對吧?再說,她拿刀做什麼……這種事,我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遇到,這讓我以後怎麼面對她啊。

岳母對女婿只覺得:「我真是沒臉見你」

諷刺的是,在英惠情況緊急時,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英惠的姐夫,背起她緊急送醫:

小姨子拋棄自己生命的瞬間,似乎成了她人生的一個轉捩點。沒有人可以幫助她。對她來說,所有人—-強迫她吃肉的父母,旁觀的丈夫和兄弟姐妹—-他們都是徹徹底底的外人,亦或者是敵人。

當其他家人選擇不往來,只有英惠的姊姊留下來當英惠的監護人,處理住院事宜,她也回憶起過往:

父親總是對英惠動粗,雖然英浩也偶爾挨打,但至少他還能靠欺負街坊鄰居的小孩發洩一下情緒。因為身為長女的她要代替終日辛勞母親為父親煮醒酒湯,所以父親對她多少會收斂一些。然而,溫順而固執的英惠卻不懂看父親的臉色行事,所以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

來自原生家庭的虐待和暴力、婚後丈夫只著重自己的工具性,甚至違反其意願強制性交…….成為「素食者」的「次女」英惠,從選擇不吃肉到不進食,最後被強制灌食,小說收尾在英惠的姊姊陪同英惠緊急就醫。

韓江在布克獎頒獎禮上的致辭:「我在寫作時,經常會思考這些問題:人類的暴力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我想通過《素食者》刻畫一個誓死不願加入人類群體的女性。」

「誓死不願加入人類群體的女性」,也巧妙呼應《兄弟姐妹心理學》中,對「中間孩子」的描述。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2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