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生方方面面的手足關係:讀《兄弟姊妹心理學》(下)

「手足本來就是一種互動規範會被推到極限的人際關係」

教養大震撼》一書中,作者引用蘇格蘭斯德靈大學的Samantha Punch博士的研究:「手足本來就是一種互動規範會被推到極限的人際關係。兄弟姐妹之間,憤怒與不悅都不必壓抑下來,禮貌與包容可以擺一邊?」她認為,孩子有善待朋友的誘因,對兄弟姊妹卻沒有。

手足之間競爭著父母的關愛和資源,要如何才能和平共處?

教養大震撼》引用伊利諾大學的Laurie Kramer博士的兩個觀點,頗值得參考:

第一、一味強調父母關愛的手足競爭,掩蓋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即使在每個孩子都得到父母大量關愛的家庭中,「小孩如果沒人教,兄弟姐妹之間也很難發展出和睦關係。」應該少強調一點爭寵相妒,多強調一點技巧養成。

第二、「手足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兄姐的與人相處之道都是在朋友互動中養成,再把所學的東西用到弟妹身上……朋友關係才是改善手足關係的觸媒。

成長過程中父母多機會教育相處技巧,手足也在與各自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磨練社交技巧……但如果成年後,手足關係仍不融洽呢?

《兄弟姊妹心理學》在書的尾聲也提供讀者幾個解方,我想推薦其中一個:兄弟姐妹常是自己的「陰影」(受到壓抑的自我)。

身為老二的我,也可以思考:「是不是因為是中間孩子,凡事都用『跟我無關』的態度來面對呢?」(我的確有時會這樣)

看見「角色」的限制和可能性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兩個收穫:

第一、在職場上的定位和任務。

書中寫道:「(中間孩子)由於長期處於『旁觀者』的角色,缺乏合作能力,有時還會無意間破壞團隊和諧,變成我行我素的『搗亂者』。不過,由於中間孩子具備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只要給予他們明確角色和適度自由,讓他們自主處理工作,通常都能表現得很好。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要勉強他們融入團隊,反而更能發揮他們的長處。」

回想過往與人合作的經驗,我的確不擅長,也常常搞砸。我比較喜歡獨立完成工作,只要有明確任務,主管也適度放手和給予支持,結果通常不差。

過往從來沒有從「家中排行」這個角度,去思考「與人合作」這件事。之後在與人合作上,除了更清楚自己的「屬性」,也可多觀察合作對象的家中排行角色,或許能多一些相處的線索。

第二、運用在教學現場

作者強調,人生是由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交互影響而成,兄弟姐妹只是其中一個。況且,出生順序、男女組成、年齡差距等等也都會造就更細緻迥異的個體狀況。

身為國文老師,改作文時常得以/被迫一窺連導師都不見得清楚的心事。

有次改到一個女學生的作文,她寫到身為家中長女,忙碌於工作的媽媽總交代她要好好照顧弟弟,她努力做到了,但常常累到寫不完自己的功課。

下課時間我找她到走廊聊聊,先鼓勵她對家庭的付出,再輕聲提醒她:「你也是小孩,你也需要被照顧,如果真的受不了,記得要好好跟媽媽說。」學生聽了眼眶一紅,微微點頭。後來上課,見她神色逐漸開朗,甚至有些調皮多話,心中默默鬆一口氣。

推薦這本《兄弟姊妹心理學》給大家,無論是獨生子/女、老大、中間孩子還是老么,都可以從中更釐清自己過往的角色,進而去調整,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角色!

閱讀女子
閱讀女子
文章: 2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