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教父孫大偉曾這麼說:「平常我們過得很無聊,面目可憎,而且幾乎是很單純的生活……真正的創意來自生活,你認真地生活,然後創意就會一點一滴生出來。」
讀這本天下雜誌出版的《浪漫台三線 陶藝風光款款行:戀土成家》,除了井底之蛙屢屢驚艷於「哇原來陶藝可以這樣表現」外,收穫最多的,就是陶藝家們如何認真生活,將各方靈感和經歷最終熔為自己獨一為二的陶藝品。
一、沈東寧先生
從都市搬到峨眉的陶藝家沈東寧,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建築師,沒想到走上陶藝之路。自承收藏的建築類及設計類雜誌和書籍,比陶藝主題的藏書還多。多年前夫妻到法國自助旅行,被當地屋舍和山景融為一體的巧妙所驚艷,回台灣後就創作出「家」系列作品。
另外,從學生時期就喜歡爬山,會把山的剪影結合建築形式,融入在作品裡。
二、鄭永國先生
從小喜歡園藝,大學時參加「花藝社」,人生最初的夢想是成為花藝師的鄭永國,將花草主題放進陶藝創作,被「台灣現代陶藝之父」邱煥堂稱之為「陶藝花園中的超級園丁」。
三、邱煥堂老師
老師是文學大師梁實秋的得意門生,任教於師大英語系。因緣際會下偶然修了一門陶藝課,從而開始陶藝創作之路。
創作非常開放,除了「文學」是靈感來源之一,甚至客家粄條也融入陶作,藝評家宋龍飛曾表示:「邱煥堂是台灣前輩陶藝家中最具創意的一位」。
陶博館路天水池中的大型陶雕〈禧門〉,就是在學生鄭永國的協助下,順利完成。
〈禧門〉照片取自陶博館官網

四、廖禮光先生
出生於台北卻定居在北埔的廖禮光,靈感來源自在中國窯地搜集的茶盞碎片。深入研究古文物的他,同時對柴燒變化有高度掌握能力,可燒成類似古代常民生活淘器的古樸質感。
夫妻倆共同開設結合客家擂茶和原創陶皿的「三十九號北埔擂茶」,掀起在地飲擂茶風潮。
陶藝可以跟建築、花草、粄條、客家擂茶…..巧妙融合在一起,每翻一頁就驚嘆不已!
小說家威廉.普落默曾說:「創意就是能把看似無關的東西串連起來」
有名的小說《銀河便車指南)》,靈感來自於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帶著《旅人的歐洲便車指南》去歐洲旅行,有天晚上抬頭看天空,有了靈感。
當這些陶藝大家們認真生活,將點點滴滴的養分串連起來,我們就有幸得以一窺絢爛多彩的陶藝世界。



